缙云,时光的侧影

家乡区县: 浙江省缙云县

婺括孔道

10月22日,作为“国家非遗——缙云轩辕黄帝祭典”活动内容之一,主办方安排作家们去壶镇辖内的岩下、松岩等古村落采风。车过壶镇不久就开始爬山,在一个山口处无意中看见山坳里有一条石子小道,蜿蜒峻险,颇为古朴,车上缙云文联的朋友介绍说这就是著名的古盐道“婺括孔道”。
  年前曾混迹在一群驴友中徒步走过这条古道中的一段。从永康地界的芝英镇出发,经岘口、枫远岭、杏桐园、牛粪岭、后角、长坑、后鸟岭,大路任直至缙云县地界的壶镇。古道时断时续,不时被农田、公路打断,好在那天的队伍中有人之前已经走过这条道,并不至于迷路。
  第一次知道这条古道,还是多年前从父亲口中。
  “一根扁担一根担柱一捆麻绳一个仙居箬帽,腰里再绑上只干粮袋,就是担盐人的全副行头。扁担是用毛竹削的二头勾(一种竹制二端有弯勾的扁担),木扁担上落岭时容易溜担,而且损肩。”父亲说。“规模最大的一次,村里有三、四十人同时去担,一人杠一根扁担走在田埂路上,浩浩荡荡就象过部队一样。光本家叔伯就去了六、七个,一路都是山,担一个来回要十几日。”父亲没担过盐,但年轻时走那条古道担过柴,提起早年看到的担盐盛况时眼里放着光,压不住心头那份感慨。
  当年盐夫们走的这条山道,准确地说是条古盐道。古道史称“婺括孔道”,早在晚唐年间,在仙居境内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内河商业中心,从海盐县等地熬制的食盐经浙江的第二大河流椒江逆水而上,再经永安溪到达仙居的皤滩镇,在皤滩逐渐形成了盐埠,据《光绪仙居县志》记载:“盐法附:仙居县年销正引一千九百八十七引外(清代一引300公斤),东阳、永康、武义三县,共年销正引四千五百十四引。” 这些盐从皤滩销往内地的处州、婺州等地需要翻过险峻的括苍群山,只能依赖于人力挑运,天长日久,巨额的盐业交易便促生出挑盐这项特殊的行当。
  行走这条古道时正是茅黄苇白的深秋。站在枫远岭远眺,满山坳的枫叶金黄明亮,晚霞如血层林尽染。“这就是当年专供担盐人歇息、过夜的茶亭,里面曾经摆放两口大茶缸,免费供担盐人饮用。”在杏桐园村口,一位八十多岁的老者指着道边一座破败的凉亭对我们说。“每当成群结队的担盐人从盐道上走过,包着铁皮头的担柱敲击在石子路上,发出独特的咯、咯、咯声,我印象特别深。”凉亭为三开间,三面围墙,正面敞口。盐道有一米多宽,由鹅卵石铺就,中间稍稍拱起,拱起的鹅卵石要比两边的稍大,道路两侧微微下沉,每隔数十米都有一个横向的排水沟,方便排除道边的积水,以便保持路面的干爽。古道过了大路任村就是缙云的壶镇,从壶镇再往前,就是仙居的苍岭。壶镇往仙居这段古道亦称“苍岭古道”,据说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孟浩然去天台经过缙云时走的就是这段古道,刘昭禹 “尽日行方半,诸山直下看。白云随步起,危径及天盘。瀑顶桥形小,溪边店影寒。往来空太息,玄鬓改非难。” 诗中描绘的就是这段古道当年情景。苍岭古道最险峻处在缙云和仙居交界处的风门,古道在大山峻岭的夹峙中蜿蜒而下,形成天然的屏障,也因此成了兵家要塞,据清《缙云县志》记载,明嘉靖三十五年六月浙江巡抚阮鄂曾在风门下的南田村水龟山祭旗点将,于下苍岭痛歼倭寇。
  曾几何时,一代代担盐人用他们负重的身体一步步将“婺括孔道”上的石子磨得乌黑发亮,在古道上洒落了他们无数辛酸的汗水,磨破了他们无数双草鞋。岁月变迁人事悠悠,“婺括孔道”早已零落残败,正日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退,只有道边老茶亭的断垣残壁和荒茅掩蔽中的石板小桥,似乎仍在默默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担盐盛况。

 

田丽(2014-11-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