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费与收入同步增长。深圳特区建立以来,随着居民收入显著提高,人均消费支出同步增长,消费水平普遍提升,消费能力不断增强。2004年户籍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9570元,比1985年名义增长了10倍,年均增长13.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5.5%。2009年深圳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1526元,比2005年名义增长35.3%,年均增长7.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5.7%。总体呈现居民消费与收入同步增长的良好态势。 (二)不同收入组家庭居民消费水平普遍提升。一方面,从1985年与2004年不同收入分组看深圳户籍居民的消费水平(见表1,未考虑价格因素影响),虽然不同收入组家庭居民消费水平存在差异,但普遍增长较快,每组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增长幅度均超过10%。其中:最低收入户1985年人均消费支出897元,到2004年提高到7374元,年均增长11.7%;中等收入户人均消费支出由1625元提高到18439元,年均增长13.6%;最高收入户人均消费支出由3161元提高到44189元,年均增长14.9%。 另一方面,从2005年与2009年不同收入分组看深圳居民的消费水平(见表2,未考虑价格因素影响),不同收入组家庭居民消费水平存在差异。其中:2009年最低收入户人均消费支出为9236元,年均增长6.8%;中等收入户人均消费支出为20769元,年均增长7.7%;最高收入户人均消费支出为44599元,年均增长7.3%。 (三)城市居民消费能力大大增强。从居民收支增速以及平均消费倾向看,1985年-2009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实际增速均超过5%,收入增速快于消费;平均消费倾向*由1985年的0.94下降至2009年的0.74,居民收入结余增加。 从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看,2009年深圳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5723.76亿元,比1985年增长714.5倍,年均增长31.5%,居民家庭财富积累逐年增长,消费能力大大增强。 三、居民消费结构明显优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居民的消费已由生存需要转向发展型及享受型需要。大致表现为,食品、衣着和家庭设备及服务项目支出所占比重出现下降趋势,而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化娱乐教育服务、居住等项目支出比重明显上升,服务性消费比重上升更为明显。折射了改革开放30年来深圳人民生活实现从“温饱型”到“宽裕小康型”历史性跨越。 五、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构筑覆盖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居民整体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是深圳党委政府30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 建立深圳特区以来,深圳在国内率先探索“三资”企业工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后,不断加大财政支付转移力度和加快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步伐,先后率先出台《深圳市社会保险暂行规定》、《深圳市劳务工医疗保险暂行办法》、《深圳市少年儿童住院及大病门诊医疗保险试行办法》、《深圳市低收入居民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等,包括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而且覆盖面不断扩大,城市居民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也不断增加。据统计,到2009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覆盖584.09万人,失业保险覆盖218.9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383.05万人,劳务工合作医疗保险覆盖464.06万人,少儿医疗保险覆盖64.3万人。共有334.48万人参加了生育医疗保险。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困难群众实现了应保尽保,城镇低保对象覆盖1.36万人。住户抽样调查显示,深圳户籍居民人均缴纳各种社会保障和住房公积金人均支出由1988年1.06元增加到2004年的1070元,每年以54.1%的速度递增(仅统计个人缴纳部分)。2009年人均缴纳各种社会保障和住房公积金支出为1808.74元,比2005年增长2倍,年均增长32%。改革开放促进深圳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也为广大市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社会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备注: (1)1985-1994年为100户户籍调查样本;1995-2004年为200户户籍调查样本;2005年起为600户常住户调查样本,包括户籍和非户籍家庭户; 为便于比较,本文把1985-2004年100户和200户样本统称为深圳户籍居民,2005年起600户样本统称为深圳居民。 为使指标能够同口径可比,便于计算增长率,本文对1985-2004年户籍调查样本数据和2005年-2009年常住户调查样本数据分别计算和分析。 (2)平均消费倾向:指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