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的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有小麦、莜麦、扁豆、速效豆、谷子、糜子、玉米、洋芋、荞麦等17个种类。经济作物有胡麻、蔬菜、瓜果、药材、花卉等上百个种类。通渭是传统农业县,县上持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出了“稳玉米、扩洋芋、压小麦、种药材、增果菜”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思路,全县以玉米、马铃薯、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膜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80万亩以上,总产量45万吨左右,玉米淀粉及其附属产品加工能力10万吨。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总产量55万吨左右,有规模较大的马铃薯加工企业5家,精淀粉生产能力达7万吨,粗淀粉生产能力达2万吨,年可加工原料60多万吨;马铃薯脱毒苗和脱毒原原种年生产能力分别达3000万株、5000万粒。现有天然草场87.7万亩,优质牧草留床面积50.83万亩,每年可产玉米秸秆160多万吨,全县已建成肉牛养殖场15个,规模养殖户达1.86万户,牛存栏量5.6万头。境内有中药材品种236种,野生蕴藏量约达80万公斤,其中72种属于全国重点普查的363个品种;以党参、柴胡、黄芪、板兰根为主的道地中药材种植面积4万亩左右,总产量8000吨以上。设施农业发展较快,已建成日光温室820座、塑料大棚9960座3321亩,每座日光温室年收益2.5万元以上、塑料大棚3500元以上。
通渭曾因穷而出名。解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历届领导班子的真抓苦干下,通渭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奋斗,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团结和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实施“五大战略”、培育“四大产业”,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10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7.4亿元,比“十五”末8.6亿元增长82%,年均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1亿元,是“十五”末3.02亿元的5.3倍,年均增长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亿元,比“十五”末1.8亿元增长98%,年均增长15%;大口径财政收入6316万元,是“十五”末2036万元的3.1倍,年均增长25%;财政支出11.22亿元,是“十五”末2.5亿元的4.5倍,年均增长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63元,比“十五”末5060元增长87%,年均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2550元,比“十五”末1583元增长61%,年均增长10%。
十二五”期间,通渭县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扶贫开发为主线,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核心,大力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工业强县、文旅活县、科教兴县五大战略,着力培育玉米和马铃薯、草畜、劳务、旅游四大产业,全力打造全省旱作循环农业示范县、陇中重要的风电基地和全国文化旅游名县,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新通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