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农历春节后至春耕前,广东高州的马贵、石板、荷花等地农村,偶尔观赏到中国独一无二的戏曲剧种“舞春牛”。扮演“春牛”的村民,以原始、粗犷的腾上、腾下、滚地、犁田等动作,祈盼一年五谷丰登,诸事顺境。
高州“舞春牛”,当地又称“闹春牛”、“唱春牛”、“牛娘剧”,起源于明朝末期,至今已流传了三百多年。“舞春牛”最早最原始演出是二人一台戏,由一个放牛仔和一个扮演“牛”的人贯穿全剧,其中扮“牛”的头上戴一个用竹编的“水牛”形状头具。在锣鼓钗、木鱼、弦乐、唢呐等乐器的伴奏下,演员边做平时干农活的动作,边用“牛娘调”唱出一年的愿望和祈福。
为了让“舞春牛”形象更生动,上世纪四十年代后,高州民间艺人大胆创新,改用由二人扮演一头“水牛”,有牛头牛身牛尾巴。在“水牛”道具的制作上,从头到尾都是竹条和纸精扎而成,还涂上光彩夺目的颜色。剧中的角色装扮,大多参照民间的年画“春牛图”演化而来,全剧大约十至二十分钟结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