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台,位于淮阳县城东北5公里处,周(口)商(丘)公路东侧。土台高丈余,广10亩,传说这是炎帝神农教民稼穑,播种五谷的地方。附近有神农井,为神农教民汲水浇灌五谷而掘。
据历史记载,炎帝神农生于烈山,育于姜水,故为姜姓。《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炎帝神农以炎德王“初都陈(河南淮阳)”,后向东发展,迁都于曲手书。《兖州府志》也有相同的记载:“始制耒耜,教民播种五谷,故号神农氏,初都陈,后都曲阜”。《淮阳县志》更有所记载:“约公元前30世纪,相传炎帝神农氏都于陈,尝百草而兴药,艺五谷,教民农耕。”
神农时代,人口碑渐多,炎帝就教人种植五谷,以充腹饥。据说那时有一只周身通红的鸟,衔一株九穗谷飞过天空,谷粒坠落在地,炎帝拣起种在五谷台边土地里,后来便长出高大肥硕的谷子。炎帝把谷粒分为五种,分别起名为稻、黍、稷、麦、菽。谷粒味美可口,天下人争相种之。炎帝在这里兴农事,知耕稼,种五谷,故为神农,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创始人。 五谷台全貌
神农还曾亲尝百草,发明草药,为人治病,被尊为祖国医药的创始者。《纲鉴易如录》记载:“民有疾,未有药石,炎帝以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 ,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自此始矣。”传说炎帝还有一条神鞭,名叫赭鞭,鞭打各种药草,就能显示药草有无毒性,功效如何,寒性还是热性,据此取有用的药草为人治病。
五谷台,象征了农耕文明的起源,大家就怀着敬仰的心来观赏下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