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犹大地地大物博,自古人杰地灵,有口皆碑,而盂县人的忠义之气,更是为人传诵。
说到盂县人忠义,先说一个题外话。在盂县采访时,记者在街头看到一幕:不下十个人追赶着一名小偷,边跑边呼喊着路人一起追赶,众人齐心追上小贼后,将他扭送到了附近的派出所。而此情此景正应了之前不止一次听到过的一句话:“盂县城里无小偷”,说的是盂县本地人日子过得即使再艰难,也绝对不会去做偷鸡摸狗之事。因为盂县人对操那营生的小贼不屑,逮住后必揍个“星光灿烂”。打人不对,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盂县人对龌龊小人深恶痛绝,对忠义之士推崇有加。以下几个事例可见一斑:
晋国智伯献钟使计,仇犹国君喋血保卫江山社稷;程婴、公孙忤臼舍身取义救赵氏孤儿;赵匡胤陈桥兵变,周世宗之女柴花公主不甘委身于赵宋,至水神山觉复国无望,遂自尽于抱泉楼。这些命可殒志不移的故事,令盂县人敬仰。 盂县人更以其善良而宽厚的胸怀,不畏强暴、敢担风险的信念,善恶分明的道德意识,毅然接纳了这些外来的忠义之士。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这些可歌可泣的忠义人士,纷纷捐钱、捐物立祠纪念,讴歌了扶危救人的高尚品德,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后世的盂县人。于是就有了1647年,大西沟人李化龙不堪忍受清朝的民族压迫政策,慷慨举起义旗,引发了盂县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也有了1684年傅山先生来到盂县,亲手写了“畏热堂”的匾额赠给郑义夔的故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