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文人”高长虹 

家乡区县: 山西省盂县

   “是在一个夜里,有一个人踽踽而行,像在寻求着什么。他从此处望到彼处,从彼处望到此处。”这首诗出自曾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上留下辉煌一笔的高长虹。他是我省一位较早结识鲁迅、并在鲁迅直接培养下成长起来的进步作家、诗人。高长虹一生可谓坎坷不平、跌宕起伏。他的博学和睿智,给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1898年2月,高长虹出生在盂县西沟村的一个小康之家。他本名高仰愈,字九死,号残红,笔名长虹。青年时期,高长虹十分倾慕德国诗人歌德,也想开展一场“狂飙突进运动”。他所创立的狂飙社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二大文学社团,共有成员六七十人。1924年至1929年间,他先后在太原、北京、上海等地,发起并组织了“狂飙运动”,创办了《狂飙》《弦上》《长虹周刊》等多种进步刊物,并作为鲁迅倡导组织的“莽原社”的重要成员,鼎力协助鲁迅编撰《莽原》。

  鲁迅曾对高长虹十分器重,《鲁迅全集》中就多次提到“狂飙文人”高长虹:《鲁迅日记》中,关于高长虹的记载有85处;鲁迅杂文中,涉及高长虹的有三十余处。鲁迅曾说过,《莽原》周刊时期“奔走最力者为高长虹”。高长虹的第一本杂感和诗的合集《心的探险》,是经鲁迅亲手选编、校正、画封面,编入“乌合丛书”与读者见面的。

  1930年至1937年间,为了探求救国救民的道理,高长虹远涉重洋到日、德、法、意大利考察学习。在日本时,发生“九一八事变”,高长虹就去了德国研究马克思主义,以后在欧洲流浪,一度参加法国共产党。他生活非常艰苦,常常“靠山药蛋充饥,盖报纸过夜”。在法国写了长篇小说《中国》,抒发他的爱国之情,同时用四种文字,在四个国家的报纸上连载。“七七事变”爆发,他毅然回国,先到重庆,高长虹徒步赴延安参加革命工作,之后出版了《延安集》这样一本有重大意义的诗集。

  1954年春,高长虹在东北病逝。在长达二十余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他发表作品1150多篇,出版著作17部,约133万多字。

  由于他曾与鲁迅发生过冲突以及他孤独的性格,在一段时期内并不被人重视;有时被提起,也是作为研究鲁迅时找出的反面例子。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高长虹文集》和《高长虹研究文选》的编辑出版,人们才重新认识到他对中国现代文学所做的贡献,并逐步恢复他应有的地位。2007年10月28日上午,全国第一家高长虹研究会成立大会在盂县召开。在成立大会上,省作协副主席杨占平表示:“要把高长虹当作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

韩丽红(2014-11-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