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大佛寺

家乡区县: 张掖甘州区

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原名迦叶如来寺,明永乐九年(1411年)敕名宝觉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敕改宏仁寺,因寺内有巨大的卧佛像故名大佛寺,又名睡佛寺,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佛寺占地约23000平方米,坐东朝西,现仅存中轴线上的大佛殿、藏经阁、土塔等建筑。大佛殿面阔九间(48.3米),进深七间(24.5米),高20.2米,二层,重檐歇山顶。殿内有彩绘泥塑31具,为西夏遗物。其中卧佛长34.5米,为中国现存最大的室内卧佛像。卧佛后有十大弟子群像,旁有优婆夷、优婆塞及十八罗汉等塑像。藏经阁面阔21.3米,进深10.5米,单檐歇山顶。土塔原名弥陀千佛塔,为砖土混筑密宗覆钵式塔,主塔高33.37米。

寺内安放有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也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涅槃像。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坛之上,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约4米,脚长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个人,耳朵上能容八个人并排而坐,可见塑像何等的庞大了。[1]

大佛寺景区位于甘肃省张掖城西南隅,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群,它又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景区对外开放的景点有建于西夏的大佛寺、隋代的万寿木塔、明代的弥陀千佛塔、钟鼓楼以及名扬西北的清代山西会馆。寺内古建林立,古树参天,碧草成荫,环境优美。

张掖饮食以面食为主。比较富有地方特色的有搓鱼面、糍耳子、羊肉粉皮面筋、香饭、小饭、煎血肠、羊头汤、鱼儿粉、灰豆汤、油糕儿、梗粉、凉粉、凉糕儿、臊面、孙炒炮、鸡肉垫卷子、山丹油果子以及糊饽、豆腐脑儿等。肉食类中除手抓羊肉和清汤羊肉外,腊羊肉也久享盛名。酒有黄酒、南酒、烧酒,当地素有“无酒不成礼”之俗。在位于张掖市民主东街的甘州小吃一条街上,你可以品尝到当地的各种美味小吃。小吃街一般从清晨六时开张到翌日凌晨三、四点收摊。整个街道两边是一字排开的小吃摊,花样繁多,价格低廉,在小吃街两端还有拔地而起的仿古牌楼,古朴别致,再现了昔日张掖风貌。

2006年5月30号,张掖大佛寺禅院恢复建设管理委员会挂牌仪式在张掖大佛寺举行,在挂牌仪式上,中共甘州区委副书记郑月萍说,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张掖大佛寺禅院恢复建设管理委员会挂牌仪式,标志着张掖大佛寺禅院恢复建设工作正式启动运行。这是区委、区政府本着“历史文化遗产为今天服务,宗教文化资源为社会服务”的理念,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区旅游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和喜事,对于盘活旅游资源,凝聚人气,增强活力,做精、做大、做强大佛寺品牌,再现“千年古刹、西域圣境”历史风貌,加快全区旅游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此,我谨代表区委、人大、政府、政协向管委会的正式挂牌表示热烈的祝贺!向百忙之中前来参加今天挂牌仪式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关心、支持大佛寺禅院建设,以及为大佛寺禅院恢复建设积极捐赠善款、献计出力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甘州自古半城芦苇半城塔,令八方贤达、有志之士所青睐。闻名于世的张掖大佛寺创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全国仅存的四家皇家寺院之一,寺院建设规模宏大,风格独特,馆藏文物众多,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我区最富特色、最具潜力的旅游资源和极富吸引力的旅游胜地。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大佛寺的开发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了以大佛寺开发建设为龙头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景区建设步伐,使大佛寺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日益增强,规模档次明显提升,成为全区唯一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全区旅游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去年以来,经过市区两级多方争取协调,省宗教局批准大佛寺禅院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这为甘州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机遇。

阿拉蕾(2014-04-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