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来自民间的口头创作。民谣在语言上不需精雕细刻的修饰,纯用口语,念起来顺口,因此,民谣在百姓中称为顺口溜。顺口的句子要有韵,反过来讲,有韵的句子才能顺口。也可以说,民谣是民间流传的一种口头韵文,谱上曲子可以吟唱,所以也叫歌谣。
民谣句式长短不一,有单句,有双句,有多句。尽管有的句子对称整齐,但它不须平仄对仗。
有赞颂的,也有针砭时弊的
历史上,阜阳民谣在内容上有赞颂的,有针砭时弊的。尤其反映百姓饥苦及反映社会上不正之风的民谣多为常见。例如:
人吃人,狗吃狗,老鼠饿得啃砖头。
上首民谣只两句话。第一句是由两个分句组成,第二句是七字句。它生动地反映了人们生活的悲惨情景。这首民谣流传了很久,至今还有老年人念叨,用来教育青年一代。现在物质条件较为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铺张浪费的现象较为严重,有的人把吃不完的白米饭乱倒,整个白面馍乱扔,穿不完的衣服随意抛弃。老年人把这种现象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利用上首民谣,讲述那过去灾荒年头人们的悲惨生活场景,使年轻人要珍惜粮食,爱护东西,反对浪费,树立勤俭节约的美德。
下首民谣反映农民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忙于农田耕作的场景:
吃麸子,喃皮子,社员半夜三更拉犁子,多粗的麻绳都拉断,干部还说俺是懒汉。
这首民谣的开头由两个分句构成,反映农民生活的困难。下面一句是说社员尽管生活艰苦,也得起早农耕。常言道:地里不收当年穷。为了生存,就得种好地。再下面一句体现农民农耕的干劲。“多粗的麻绳都拉断”可以说农民在农田的耕作上,连吃奶水的劲都用上了。最后一句是反映干部的官僚作风。尽管社员农耕干劲十足,还挨干部的批评。
这首民谣流行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那时遭受了三年的灾难,人们生活困难,特别是农民生活非常艰苦。耕地的牲口有的地方饿死大半,有的地方甚至全被饿死。那时期农民耕种又没有实行机械化,耕地、耙地、播种大都用人力拉犁、拉耙、拉耧。
倾吐心中怨气,解解心头火气
更多精彩请继续关注: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lulu__0305
我的梧桐子文章:http://www.wutongzi.com/a/120420.html
我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1748412160
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748412160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