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的那些民谣(二)

家乡区县: 安徽省颍东区

  有的民谣只在某地方流传。如:
红芋稀饭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
这首民谣,流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阜阳地区。安徽是个农业大省,阜阳是红芋的主产区。想当年红芋是阜阳农民的主食,它占农民全年口粮二分之一还多的地位。红芋可以生着吃,烀着吃,烤着吃,烧着吃。红芋面做稀饭、做馍、烫炒面,红芋面掺和豆面、麦面或高粱面擀面条,红芋切成条或用馊子刮沫炒菜吃,红芋干烧酒,红芋粉做粉丝等。因此,阜阳人说“离了红芋不能活”。
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人暗地里这样说:
今天斗,明日批,社员干活劲头低,地里庄稼少收成,俺们社员饿肚皮。
这是农民暗里利用民谣反对批斗给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像这样的民谣在文化大革命中,谁也不敢明目张胆地说,只有暗地叨唠,倾吐心中的怨气,解解压在心头中的火气。因为那时人人都存在一个“怕”字,怕批斗,怕戴上走资派的帽子,怕戴上反革命分子的帽子。
农村实行大包干,责任田到户,农民扬眉吐气,拍手叫好:大包干就是好,社员生产劲头高,地里多收粮,社员能吃饱。
吃饱肚子是广大农民多年所渴求的。农民没有过高的奢望,只盼有吃、有穿、有住。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不仅吃的饱,而且吃的好、穿的好、住的好。电灯,电话,楼上楼下,耕地机械化……这都体现了党的政策好。
作文字游戏,给人带来轻松和快乐
在经济发展繁荣景象中,社会上存在着不良的景象,贪污、受贿、吃喝嫖赌,引起民众不满,他们愤怒骂道:
吃饭基本有人请,喝酒基本有人送,工资基本不用,老婆基本不动。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央早有反腐败行动,但有些贪官却不以为戒,继续腐败,请看下面民谣:
喝茅台一斤二斤不醉,下舞场三步四步都会,打麻将五夜六夜不睡,收礼钱七万八万不退。
有的民谣作文字游戏,给人带来轻松和快乐。如:
三人同日去观花,百友这日来看他,禾火二人对面坐,夕阳桥下两个瓜。
这四句顺口溜的每句都包含着一个字,第一句包含一个“春”字,第二句包含一个“夏”字,第三句包含一个“秋”字,第四句包含一个“冬”字。这四句顺口溜就是“春夏秋冬”的字谜。这在民间又称为“打字虎”。利用民谣“打字虎”,在民间流传的不少。
民谣来自百姓,为百姓所拥有,所使用。

更多精彩请继续关注: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lulu__0305
我的梧桐子文章:http://www.wutongzi.com/a/120420.html
我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1748412160
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748412160

高小露(2014-11-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