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城隍庙

家乡区县: 陕西省武功县

武功城隍庙,又称“都城隍府”,位于咸阳城西47公里处。坐落在关中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武功镇东街中段。。西辅稷山,南临漆水。2013年5月被评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北周,以后唐宋各代均有修葺。重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嘉庆、道光年间重修。结构独具明代建筑风格,是一组集历史、人物、文化、风水、传说完整的古建筑群体。

其坐北朝南,附阴抱阳。有灰瓦顶献殿、浮雕琉璃歇山顶正殿和歇斯底里山顶寝殿。占地面积5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56平方米。

原有建筑颇多,经修缮,恢复门前大殿和西厢房以及钟、鼓二楼。武功县文管会位于其中,存有《武功名人胜迹展》,是研究武功地区历史文化重要的参考资料。

建筑形式:

武功城隍神是全国唯一被唐太宗李世民敕封为“辅德王”的神灵,头戴王帽,因而武功城隍庙也被称为都城隍府,其地位居全国各地城隍庙之首。 庙内建筑结构独具,宏伟高大,为一组完整的明代建筑群,整个布局为高台建筑,负阴抱阳,轴线对称,居中为尊,重重院落,庄重神秘,堪称关中一绝,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综合艺术。

其主要建筑依次为:牌楼、山门、献殿、中殿、寝殿等。

牌楼通高12米、宽15米,为关中地区第一牌楼。中殿为单檐歇山顶,外沿斗拱五踩重昂,四角檐柱有明显的侧角和生起,整个装饰均为琉璃构件,五彩闪耀,富丽堂皇,歇山饰以琉璃“二龙戏珠”浮雕,珠球滚动,龙体飞跃,呼之欲出,为一般庙宇所罕见。

仅从建筑学方面讲,它体现了古人的美学 理念,对采光通风的追求,对地震的防御对梁柱负载的计算,以及对保温、消暑、防潮、排水等生态环境的再创造,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其本身就是一座建筑学上的实验室。凡到此游览的客人,无不赞叹古人的鬼斧神工 。

现《武功名人胜迹展》陈列其中。1992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变迁:

武功城隍庙始建于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西靠稷山,东临漆水,有着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唐朝初年扩建,以后代有修葺。宋元年间曾重建。

明成化元年至二十三年(1465-1487)知县高璲重修;

明正德元年至十六年(1506-1521),知县谷钟仁继修。

万历四十一年(1613)知县李舒芳再修。具有明代建筑风格。时有“正殿五楹,献庭如之,后殿五楹,山门楼三间,大门三间,前高房内东西两旁庙各五间”。

清乾隆元年至六十年(1736-1795)再次修葺,从外向内布局依次是:牌坊(碑楼式)、山门、戏楼,戏楼两旁为钟鼓楼、东西两陪殿各5间。

嘉庆二年(1797)知县朱士蛟又大加修整。、道光年间重修。

至民国初期,规模为庙门前有结构精巧的三间木牌坊,两侧置铁、石巨狮各一对。大门内东、西两廊陪殿各三间,中央为重檐歇山项戏楼三间,戏楼两侧分别有钟、鼓楼各一间。西进有两廊殿各五间,再进为献殿、正殿和寝殿各五间。

民国27年前后,就被国民党后方医院和伤兵占用,后又改作演戏场地,建国后的50年代再改作粮站,任加拆改,破坏较大。

1973年牌楼、山门、戏楼、厢房、钟鼓楼被拆毁。后仅存上殿、中殿、后殿及东厢房,均因年久失修,脊倾瓦残,破败不堪。

1979年移交文物管理部门时仅存正殿、寝殿、墙裂脊摧、屋瓦翻卷,残朽不堪。

1983年和1987年,先后两次由宝鸡市、陕西省文物主管部门分别拨专款,按照“修旧依旧”的原则,将正、寝两殿修复。群众自发集资捐款建起山门,施以彩绘,设一对石狮分蹲大门两侧。

1992年城隍庙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说给自己听(2014-11-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