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涓与孝义的故事【下】

家乡区县: 山西省孝义市

庞涓治军不仅源于他的干练多智,对士兵还有一腔侠骨柔肠。有一次,魏军行至深山老林中,一位士兵被丛林中的一条毒蛇咬住了小腿,这个兵士顿觉心慌气促,肢体麻木。命悬一线时,大将军庞涓闻讯策马疾驰而来,翻身下马一把抱住士兵受伤的腿,三下五除二撕开裤腿,面对红肿泛青乌黑的毒伤,不由分说用力吸出毒液,庞涓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保住了士兵性命。就这样对军队恩威并治,在他治理下的魏军官兵一致,军法严明,政令有度,赏罚分明,安抚阵亡将士又是格外的公道仗义,使得魏军士气高昂,魏国的国力也是蒸蒸日上,魏王越发信任和倚重庞涓了。   一日,魏王通过禽滑厘了解到孙膑,得知孙膑熟谙兵法十三篇的秘诀,又是庞涓同门,便要庞涓邀孙膑前来为魏国效力,庞涓虽不情愿,却也无奈,只好遵命写了邀请信,魏王差人送给孙膑。

孙膑本是齐国人,父母双亡,接庞涓来信,想到昔日相约欣然前往。庞涓见孙膑接书进府,又惊又忧,惊的是孙膑真能如约而至,忧的是孙膑一旦有了用武之地,魏惠王会厚彼薄己。想到这里,不禁倒吸一口冷气,英雄一时气短,在魏王见孙膑时巧妙地周旋,结果给孙膑安排了个有名无实的头衔。

后来的日子,庞涓恐时间长了魏王一旦了解清孙膑的才能,自己的地位定会受到威胁,于是索性无毒不丈夫,不显山不露水地用了一连串计策,蒙蔽了魏王,陷害了孙膑。最终魏王以私通齐国之罪要诛杀孙膑。庞涓假意念同窗之谊恳求魏王饶了孙膑。孙膑虽免于一死,双腿膝盖骨却被剜掉,脸上还刺了字,可怜一代英才竟成了站不起身,直不起腰,抬不起脸的囚犯。

幸而孙膑能忍辱负重,他装疯卖傻,与猪同圈,口食猪粪。庞涓松懈了警惕,终于让齐国大夫田忌伺机用掉包计给齐国换回个蓬头垢面的“活宝贝”。

孙膑回到齐国,在田忌府中精心调养,身体得以复原。在“田忌赛马”时略显其调度思维,得到齐王召见,一番雄韬伟略娓娓而谈,齐王心悦诚服,当下欲拜孙膑为大将,孙膑不肯,齐王改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

孙膑精晓用武之道,攻于心计,料事如神,可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公元前354年齐军在桂陵(今河南长垣一带)伏击了攻打赵国的魏军,击溃了不可一世的魏军。又于公元前341年马陵道上(今河北大名县),孙膑用计诱庞涓在回援魏国的途中再遭伏击,庞涓被齐军万箭穿胸,命丧黄泉。

齐军班师回朝后,魏王派兵收拾战场,尸横遍野,目不忍睹。魏军败了,这回遭到了彻底的惨败。士兵们拼命地掀翻着血肉模糊的尸体,终于从乱尸当中找出了千疮百孔,面目全非的大将军——庞涓。

士兵们小心翼翼地拔掉庞涓身上的羽箭,凝固的血不再流淌。兵士们拿了清水洁布,细细的擦拭出将军的面孔。将军脸上依旧刻着昔日东征西战,英勇无畏的军人本色,一双瞪大的眼珠仿佛正在告诉人们大恐大悲之后的大悔大恨,还有他那与生俱来的不服不羁。士兵们望着这张写满沧桑的脸和一身血迹斑斑的铠甲,男儿悲壮苍凉的呜咽在山涧峡谷中嗡嗡回响。魏王念庞涓昔日战绩,吩咐兵士护送庞涓灵柩回故里安葬。士兵们找到了当年他苦读苦修的山洞,这里四面环山,溪水涓涓,林深草茂,人迹罕见。兵士们埋葬了他们的将军,怕他寂寞,就简单为爱兵如子的将军修了一座小庙。

庞涓墓就在今天孝义市下堡镇前庞沟、后庞沟一带。人们崇拜功成名退,著作了《孙子兵法》的孙膑,而庞涓这位勇冠三军叱咤风云的名将在历史中被贬斥的声名狼藉。历经数千年沧桑,凡路过庞涓墓的人都会说:“这里的人心路短”,久而久之,这句话被误传为:“孝义人心路短”。

今天,站在高岗上,环顾四周,群山绵延,水声无息。庞涓庙已是残垣断壁,庞涓墓也早已淹没在荒芜中。翻开那页布满血雨腥风的战国史,款款南风道出沉寂多年的轶事。如今,孝义的土炕变成了宽敞环保的舒适大床,孝义的半截茅厕也变成了洁净敞亮的卫生间。茶余饭后,孝义这第三短也在人们的释然中付诸了笑谈。而庞涓于孝义的故事倒也值得深思,感慨一番啊!

27hanhan(2014-11-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