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大荔境内佛寺众多,而且各具特色、名垂青史。最早见于史载的寺庙是沙桥寺,建在朝邑紫阳山之麓,因汉孝昭皇后作桥渡洛而得名,内藏枣柏居士梵典千卷,藏有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的刊印本和明代万历年间李河滨手书《华严经》,直到民国时期仍藏有元刻本百余卷及佛经三卷。清凉寺建于北魏,在沙苑腹地(今苏村镇北)沙阜上,登临高纵云端的沙阜纵眺,山河形胜,慨然可见。寺前有莲池,呈灵龟饮水状寺。寺内北魏大砖弥足珍贵,雕琢成砚台细腻宜墨,文人墨客视作宝物,可比秦砖汉瓦。般若寺在县城北城门内,杨坚诞生于此。隋文帝开皇四年(584),杨坚为了埋葬他的养母神尼在寺内修了一座金塔,般若寺改名“金塔寺”。宋太祖开宝年间重修,翻修后殿中擎金龙顶,设九重沃金浮图,庄严灿烂,为当时一大名胜。隋文帝大兴佛法时,曾命四十五州各置大兴国寺,同州大兴国寺即其一。大兴国寺在金塔寺右,隋文帝开皇四年(584),隋文帝下令对般若寺大加修葺,七重周垣,百拱相持,龛室高竦,栏宇连袤,遂改名大兴国寺。该寺背城临水,殿塔廊庑,极尽庄严,隋末唐初法祥、道宗两名高僧曾在此弘法。饶益寺位于赵渡新市镇,修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建十三层佛塔,塔高大而华丽,整个建筑如高耸的山峰与汪洋的大水那样摄人心魄。它在白日下熠熠生辉,与空旷广远的青天相接,真是世间少见的胜景,只有天上的云霞可与之抗衡。金龙寺建在朝邑北寨子长春宫南,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建,层台四级,后建浮图,远望耸峻,为朝邑著名寺庙。龙光寺,明代前建在段家垣雷村西北,历史上香火鼎盛,相传寺内有31口锅、110间铁瓦房。清代,由于寺内和尚欺男霸女、侵扰百姓,当地居民将寺庙付之一炬。万佛寺在冯村仁庄村西北,自唐以来沟内3个岔有近百个窑洞及寺庙若干,内泥塑佛像万余尊,1958年遭到严重破坏,遗存有青石质龟形碑座。此外,一方名寺宝刹还有寿圣寺、永寿寺、龙兴寺、辄置寺、广济寺等百余座。
佛教的出家女性,小的叫沙弥尼,大的叫比丘尼,俗称为尼姑,尼姑居住的寺庙叫庵。显慈庵在大荔城南马坊头村南,其地沙树蓊郁,状如荷盘。此庵创建于明代,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重修,庵后沙阜弯环,前面井田果树,万绿云屯。内有应泉,味甘冽,为村人祷雨之所。庵前有两尊石狮,击打右面那一尊,会像石罄一样发出清脆声音。建于明代的还有紫竹庵,位于南乡平良里(今张家)西李家。建于清代的有栖霞庵、紫微庵、紫阳庵、正觉庵、弘慈庵,等等。曾几何时,大荔村村建庙,寺寺烧香,可谓香烟缭绕、梵音阵阵,佛事活动频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