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列出三里镇“渡河公”风俗魅力四射

家乡区县: 上林县

6日对于上林县三里镇的居民来说不仅是端午节,也是三里镇一年一度的“渡河公”节。这一天夕阳西下时,三里一带方圆数十里的壮家人便成群结队,扶老携幼,带着用泡沫制作好的形式各样的“渡河公”船,来到山脚下的汇水桥河畔聚集,举行祭祀、祈福等活动,缅怀祖先,祈祷家人幸福安康。 老手艺人忙作“渡河公”

6日上午,上林三里大街上,有大大小小的“渡河公”。78岁的庞龙英是三里镇制作“渡河公”的老手艺人,她讲述了制作“渡河公”工序。她用彩布缝绣小布人,小布人装束是明朝的,怀里抱着一个金黄色的南瓜。南瓜里面是用风干的艾草、白芷、苍术等多种中草药填充,当地人管这些材料叫“香艾”。做好的“渡河公”用红或黄丝线悬挂在小孩的脖子上,垂至小孩的肚脐部位,可保护孩童安康。庞龙英在制作“渡河公”中加入了不少现代元素。她制作的“渡河公”用丝棉填充小布人头部,用绸缎做小布人衣服,用彩带和珠子搭配做装饰,憨态可掬,深受游客喜爱。

如今,这个让人爱不释手的手工艺品———“渡河公”,已成为来上林观光游玩的游客们最喜爱的纪念品之一。

数千人参加“渡河公”狂欢

当日下午5时许,身着各种壮族服装的人们扛着大南瓜和莲花台,手拿着各种各样的“渡河公”,沿着三里镇大街小巷进行游行。游行队伍来到了汇水桥,“渡河公”下水仪式正式开始。这时的汇水桥河畔人山人海,数千名群众排在汇水河两岸,把从家里带来的“渡河公”船放于河畔的草地上,安上“渡河公”,摆上供品,燃香点烛,虔诚吟祈福祝祷词,将“渡河公”船放进汇水河,让“渡河公”带走岁月的忧伤和烦恼,保佑家人生活安康幸福。

此时,烟花腾空绽放,河面上烛光点点,蔚为壮观。

“渡河公”已有400多年历史

祭送了“渡河公”,人们又开始“行桥献花”“倚摸钓矶”。此时,人们随手采下河边的艾草、花草之类,拥上汇水桥,边走边把手中的艾草、花草甩进汇水河中,以表虔诚,并拿起佩戴的“渡河公”贴近胸口,倚着桥栏朝着“渡河公”船漂去的方向远眺,心中默念着美好的祈愿。

“渡河公”是流传在上林县三里镇一带的壮族民俗。该民俗自明朝形成以来,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目前,这个习俗现在已列入南宁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李丽珠(2014-11-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