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踞渭北高原,东濒黄河天险,扼南山、锁关隘,黄河、渭河、洛河三水交汇,平川、沙洲、台原相间,绵延八百里,上下五千年,大荔是最早被称为天府,素有“三省通衢”、“三辅重镇”之称,自古以来便是兵家争雄的战略重地和天下粮仓。
远古时期,在秦岭与渭北高原之间,西起宝鸡,东至大荔,绵延八百里的关中地区整个是由渭河地堑形成的汪洋泽国(古三门湖)。传说巨灵神看到崇山峻岭连在一起挡住了黄河的去路,路见不平,“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李白),用手劈开山的上部,用脚蹬开山的下部,使之分为华山和中条山,让黄河切穿三门峡东流入海,八百里秦川自西向东湖水退却,古三门湖逐渐消亡,演绎了地理变化的沧海桑田之变。
黄河,流走的是水,留下的是历史,积淀的是文化。
黄河流经大荔百里,从华原到华山,河谷宽展,长期泥沙淤积,造成历史上这一地区频繁的洪水泛滥,古人对黄河充满了敬畏,认为黄河之所以灾害不断,是河神没有得到应有的供奉,于是出现了河神的信仰崇拜乃至祭祀。《史记》云:“水曰河,祠临晋”,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官方最早修祠祭祀河神的地方,具体位置在今大荔县朝邑镇东南的黄河西岸。“秦汉定礼制,河祀为常制”,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确立了名山大川为国家统一的祭祀对象,祭祀黄河的河水祠选址在黄河西岸的临晋县(今大荔朝邑),人们认为在这最有灵性、河患较多的地方祭祀黄河是最灵验的。汉代,官方祭祀黄河神的地点仍然设在临晋县,其祠礼等级甚高,汉高祖时“其河巫祀河于临晋”,汉宣帝时“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河于临晋,江于江都,淮于平氏,济于临邑界中,皆使者持节侍祠。唯泰山与河岁五祠,江水四,余皆一祷而三祠云”。秦汉以后,大荔仍然是河神祭祀的重要地点。
冲出晋陕大峡谷的束缚,黄河浩荡南流,形成著名的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大荔县有黄河中游最大的河滨湿地,总面积417平方千米,是黄河出陕时留下的最后、最辽阔的滩涂。北滩是原始的荒芜、是自然的生态、是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河滩。天然形成的万顷湿地,在大河的滋润下,宛如绿色的海洋,碧波荡漾,芦花飞雪,水草丛生,蛙鸣一片,置身其景,如梦如幻,恍若仙游。北滩是鸟的天堂,鱼的乐园,水生植物的宝地。南滩平和柔静,呈现出一派把酒桑麻、怡情田园的风光。穿越在田成方,林成网的南滩上,村寨星罗,一马平川,沃野万顷,远眺华山如屏,近看烟树入画,不免让人神情骏驰,放纵高歌。南滩的四时更是季季皆景,景景入胜,春归柳绿桃红,夏有粮丰棉白,秋来枣红如霞,冬至大雪无垠。黄河滩的最南端称“三河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仙李白的不朽诗句,让“三河口”千古流芳。自古黄河九十九道弯,“三河口”是大河由北折东最大、最壮阔的一弯。一弯景色一弯魂魄,“三河口”处处动魄,景景慑魂。春回黄河流冰,似万象奔腾;夏至黄河揭底,如惊涛骇浪;秋至黄河地啼,若洪钟大鼓;冬来黄河凌汛,犹山舞银蛇。万里黄河那宽广、博大、雄壮的精气神,无一不在“三河口”倾然展现,匠心独韵。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