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古老而神秘的河流,从陕北黄土高原一路蜿蜒680千米,迂回曲流十多个州县,于三河口流入渭河、汇入黄河,大荔境内流长121.5千米,这便是有着北洛河、漆沮之称的洛河。
洛河飘忽黄渭间,上游岸高峡深,河床还算基本稳定,而下游则是摆幅巨大,历史上多次改道,时而入渭河,时而入黄河。
河洛文化源远流长,“河”指黄河,“洛”指洛河。据传,龙马负图出于河,神龟背书出于洛,古代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形成了华夏文明源头之一的河洛文化。在洛河流域一直流传着洛神宓妃的故事。宓妃本是伏羲的女儿,因在洛水渡河不幸被淹死,后来便做了洛水的女神。美丽漂亮的洛神宓妃与黄河的水神河伯真心相爱,河伯本名叫冯夷,在三河口渡河时被淹死而做了黄河水神。相传伏羲把水玉(上古神器,若与之相通则能控制所有的水灵)给予冯夷去治水,如果冯夷不能和水玉相通,时间一久冯夷自会毁灭。冯夷向女娲请教与水玉相通的办法,女娲告诉他需要河图和洛书,经过千辛万苦,冯夷在宓妃的帮助下找到了河图,宓妃找到了洛书,于是河伯很快就与水玉相通了。后来冯夷把河图给大禹看,并和他一起治水,泛滥的洪水很快就得到了平息,冯夷从此成为了中华的水神。
河出图,洛出书。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周易·系辞上》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相传,远在上古伏羲时代,黄河中浮出了一匹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了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的来源;又相传,到大禹治水时,洛河中浮出了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河图、洛书蕴藏着无穷的奥秘,人们普遍认为,与“河图”相较而言,“洛书”标志着中国原始文化的更高成就。黄河出“河图”,洛河现“洛书”。关于洛河的“洛”字,《周礼·夏官·职方氏》载:正西曰雍州,其浸渭洛。《春秋·说题辞》载:洛之为言绎也。言水绎绎光耀也。《说文解字》注释:洛,水,出左冯翊(大荔古称左冯翊)归德北夷界中,东南入渭。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学者、隐士陈抟以河图、洛书及先天图、太极图传世,后世公认的河图洛书就是陈抟所演。陈抟常年修道于华山,游历于三河(黄河、渭河、洛河)流域,在大荔至今还留有“福”“寿”书法碑刻的遗迹。黄河、洛河与华山阴阳相济、自然纵横,河图洛书源于黄河、洛河,正是陈抟对大荔这片皇天后土的顿悟所致。
涌动着黄河的雄浑,润泽着渭水的灵秀、散发着漆沮的芬芳,大荔三千年浩如烟海的历史风韵长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