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一同(1805~1863)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著名古文家、诗人。字兰岑,一字通甫,安东(今江苏涟水)人。道光十五年中举,此后屡次会试不第。一同于时事很是关心,他的政治见解,得到林则徐、曾国藩等当时很多知名人士的欣赏。太平军起,他曾协助清河县知事吴棠积极防御,并向清军将领江忠源出谋献策。鲁一同工诗善画,文章气势挺拔,切于时事,著有《通甫类稿》、《通甫诗存》等。
1生平简介
鲁一同先世为明末翰林,清初随吴三桂征讨云南,后“窥其有异志,挈孥而逃于[1]淮 安之山阳,遂占籍焉。”后祖辈居安东东佃湖,所居成村,名鲁家庄(今涟水县方渡乡)。清嘉庆九年乙丑(1805),鲁一同生于此,成年后“始迁清河(今淮 安市淮阴区)”。其父长泰,字瞻岩,号特山,别署小鱼头道人。乾隆辛亥(1791)淮郡庠生,“工书善画,闭门养素,以道自贞”,尤善绘花鸟虫鱼,世人重 其画鸡,时称“鲁鸡”。
少年鲁一同聪颖过人,幼从三姐兰仙(字灵香)识字,继又随之入塾。六岁通五音,“少长工为古文辞”,塾师徐念劬先生 以孔文举(融)、杨德祖(修)相期。十三岁从巢湖杨欲仁先生学。杨字体之,别号铁梅道人,善画梅,有名于世。鲁一同侍其作画,展纸研墨,观摩学习,兴趣油 然而生,又从习画,尽得其传。十七岁入山阳县学,十八岁乡试中副榜第二名(副贡生)。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中第二十名举人,时年三十二。后数应会试 均不能金榜题名,然鲁一同以他的古文、诗词和墨梅在应试举子中享有盛名,一起参加会试的蔡姓举人偶问一同姓名,大惊说:“少时读先生文,尝恨古人不可复 见,乃今先生故在也!”立即尊一同为老师。宝山毛岳生见一同文章,以为“七百年来,文患于柔弱,惟此能得刚健之美”。建宁张际亮在道光时以诗名闻全国,号称“小太白”,读一同古歌行,自以为不及。清末著名文士李慈铭称赞说:“通甫诗气象雄阔、浩荡之势,独往独来,传之将来,足当诗史。”当代著名学者钱仲联也 称赞一同鸦片战争时期的《三公篇》、《读史杂感》、《重有感》等爱国诗篇“魄力沉雄,苍凉盘郁”,“嗣响杜陵”,“在道光时代,他是江苏诗坛杰出的一 人。”曾任安徽巡抚、湖广总督的周天爵(敬修)“见其文曰,此天下大才也”。时任礼部侍郎的曾国藩轻车简从去馆舍拜访“问天下事”。曾对人说“淮安鲁一同 若成进士,天下之幸也。”到揭榜,仍无鲁一同名。曾国藩甚“为懊丧,如失左右手”。
鲁一同留心时务,好为激切之言。早在鸦片战争前,就对道光朝的社会矛盾有敏锐感觉和深远忧虑,与同乡潘德舆有师友之谊。道光十七年(1837)林则徐赴湖广总督任,惜一同才,请他入幕,因亲老而未成行。因受到曾国藩的 赏识,大平天国革命爆发后,在家乡替清河县知县吴堂谋划,抗拒太平军,又向安徽巡抚江忠源提出了先攻旁郡后打南京的战略计划。但他始终未为幕僚。是年秋, 应邀去邳州(今邳州市)修《邳州志》。鲁所纂修的《邳州志》被推崇为名志,有“志家法程”的美誉。完成后,又应清河知县之邀在清江浦慈云寺(今淮安市市 区)修《清河县志》,咸丰五年(1855)归馆吴城义塾。同治二年(1863)逝世。
2个人成就
文学
鲁一同熟于史籍,注重经世之学。考进士不第,用心于文章。他说:“凡文章之道,贵于外闳而中实。中实由于积理。理充而纬以实事,则光彩日新。文无实事,斯 为徒作。穷工极丽,犹虚车也。”(周韶音《通甫诗存跋》)其文气势挺拔,务切世情,立言有体,疏畅明晰,内容广涉田赋兵戎、河道变迁、地形险要和中外大势 等,与桐城派的 拘守义法和应酬世俗,有显著不同。有人请他为某巨公写祝寿文章,他说:“吾辈文疏直朴野,不足说势要。若肆其狂愚,为足下得罪当涂,何所用之?”(《淮安 府志》引《通甫类稿》)毛岳生见其文,谓“七百年来患于柔,惟此为能得刚之美”(《清史馆文学传稿》引《通甫类稿》)。钱仲联称他“嗣响杜陵”,李慈铭称其”闳肆而谨严,演迤而峻峭”。如《胥吏论》、《复潘四农书》等,皆识议绝人,切中时弊。而《关忠节公家传》,则生动地记叙了他的同乡名将关天培在鸦片战争中英勇殉职的事迹。
鲁一同少时学诗颇勤。40岁以后,坚持修词立诚,非有真情实感勃发不已,不下笔。曾手定诗稿,仅留十之二三。其中以 古歌行成就最高,甚得诗人张际亮的赏识。早期的《荒年谣》五首,描写道光年间的严重灾荒和民不聊生。“事皆征实,言通里俗”,令人有触目惊心之感。著有 《通甫类稿》6卷,《通甫诗存》6卷、《邳州志》、《清河县志》》、《白耷山人年谱》、《王右军年谱》等十数种。
绘画
鲁一同不仅诗文有声于江淮,而且善绘事,亦为邑人所称道。不过,他的画名终被诗文所掩,至今已鲜为人知。在鲁一同绘画诸作中,又以梅花为最。据《清画家诗 史》记载:鲁一同“工诗画,写梅颇佳”。他的“梅花”作品不少,其友人孔宥函声称他“写梅千百本”,几乎“年年有作”。鲁一同画梅,运思立意多取梅花熬霜 耐寒的自然特性,以寄托他高洁的情操和品格。
3少时巧对
鲁 一同在12岁时,赴淮安应试,父亲鲁长泰送他前去。说也凑巧。他到淮安后,脚上起了个疙瘩,行走不便,外出全要他父亲背着。一天,他经过考场门口,见有一 只山羊,脖子上系着一把斧头。原来是个谜语,猜中能赏到五千钱。鲁一同一下就猜中了,伸手将悬在门上的赏钱取过来。看门人见他年幼,又骑在父亲肩上,甚觉 有趣,便笑着请他进去。此时,已有人报告主考史大人。史大人漫不经心地问:“你说说,谜底是什么?”鲁一同稚声稚气地说:“淮安府督管山阳县。”史大人听 了,感到惊奇,他看了鲁一同一眼,沉思了一会,又叫他作对,史大人慢慢地说:“以父作马”。鲁一同很快地回答:“望子成龙。”史大人点头微笑,又说:“鲁 小生,腰去四点,可作曾门弟子。”鲁一同望了主考大人一眼,低着头,胆怯地小声说:“史大人,头加一横,便成吏部天官。”史大人听了,高兴地从座位上站起 来,连连称赞道:“对得好,对得好。”就是这一年,鲁一同中了秀才。
4清史文载
鲁 一同,字通甫,清河人。善属文,师事潘德舆。道光十五年举人。时承平久,一同独深忧,谓:“今天下多不激之气,积而不化之习;在位者贪不去之身,陈说者务 不骇之论。风烈不纪,一旦有缓急,莫可倚仗。”既,再试不第,益研精於学。凡田赋、兵戎诸大政,及河道迁变、地形险要,悉得其机牙。为文务切世情,古茂峻 厉,有杜牧、尹洙之风。漕督周天爵见之,曰:“天下大材也,岂直文字哉!”曾国籓尤叹异之。
试礼部,入都,国籓数屏驺从就问天下事。粤逆踞金陵也,同年生吴棠方宰清河,一同为草檄,传示列县,辞气奋发,江北 人心大定。江忠源师抵庐州,友人戴钧衡为书通国籓之指,欲其起佐忠源。一同谢不出,复书极论用兵机宜,谓当缓金陵,专攻旁郡。其后大兵筑长围,期旦夕破金 陵,一同独决其必败,未几,果溃裂,苏、浙沦陷。已而国籓克安庆,复金陵,一如所论。同治二年,卒,年五十九。著邳州志、清河志、通甫类稿。
子蕡,字仲实。诸生,文有家法。善综核,知府章仪林议减清河赋,苦繁重,叩蕡。蕡为剖析条目,退草三千言,明旦献之。仪林惊喜,因请主办,三年而成。又佐修安东水道,役竣,费无毫发溢。
5作品选摘
诗作
【辛丑重有感(八首选一)】
张公苦意绝天骄,忽报呼韩款圣朝。
便遣频阳老王翦,岂宜绝域弃班超。
跕鸢事业心纡折,射虎河山气寂寥。
珍重玉关天万里,西风大树日萧萧。
【荒年谣(五首选二)】
【卖耕牛】
卖耕牛,耕牛鸣何哀!
原头草尽不得食,牵牛踯躅屠门来。
牛不能言但呜咽,屠人磨刀向牛说:
有田可耕汝当活,农夫死尽汝命绝。
旁观老子方幅巾,戒人食牛人怒慎:
不见前村人食人!
小车辚辚
小车辚辚,女吟男呻,竹头木屑载零星。
呕呀啁哳行不停,破釜堕地灰痕青。
路逢相识人,劝言不可行:
南走五日道路断,县官驱人如驱蝇。
同去十人九人死,黄河东流卷哭声。”
车辚辚,难为听。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