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约415年~470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1生平简介
清代三十六诗仙图卷之鲍照
鲍照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元嘉期间(424—453年)被宋文帝刘义隆聘为国侍郎。孝武帝即位后,为大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出任魏陵(今南京市)令,转永嘉(今温州市)令,后任朐海王刘于顼的前军参军、迁军刑狱参军,人称鲍参军。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鲍照26岁,据史载,曾谒见临川王刘义庆,毛遂自荐,但没有得到重视。他不死心,准备献诗言志。有人劝阻他说:“郎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鲍照大怒:“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可闻者,岂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之后,他终得赏识,获封临川国侍郎。
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浚的侍郎。
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任海虞令,迁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出为秣陵令,转永嘉令。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年),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为前军参军,刑狱参军等职,掌书记之任。孝武帝死后,太始二年(466年),江州(今九江市)刺史刘子勋称帝,刘子顼响应,后刘子勋败,刘子顼被赐死,鲍照在荆州被乱军杀害。文帝十一子刘彧杀前废帝刘子业自立,是为明帝。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刘子勋反对刘彧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1],时为泰始二年。
鲍照有一妹鲍令晖,也善文学[2]。
2文学成就
诗作风格
鲍照创作以诗为主,今存204首。《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
况。少部分诗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
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有 较大影响。艺术形式上,大力学习和写作乐府诗,存80余首,有三言、五言、七言和杂言等多种形式。五言诗讲究骈俪,圆稳流利,内容丰富,感情饱满。七言诗 变逐句用韵为隔句押韵,并可自由换韵,拓广了七言诗的创作道路。他的乐府诗突破了传统乐府格律而极富创造,思想深沉含蓄,意境清新幽邃,语言容量大,节奏变化多,辞藻华美流畅,抒情淋漓尽致,并具有民歌特色。沈德潜曰:“明远乐府,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后太白往往效之”(《古诗源》卷十一)。《芜城赋》借广陵在汉代的繁荣和今时的荒凉来抒发怀古之幽情,被视为六朝抒情小赋代表作之一。散文基本上属于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抒情议论融合,文气跌宕,辞藻绚丽,兼有骈散之长。
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斧季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最为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今人丁福林、丛玲玲于2012年4月1号出版了《鲍照集校注》。
众人评价
虞炎《鲍照集序》
鲍照字明远,本上党人,家世贫贱,少有文思。宋临川王爱其才,以为国侍郎。王死,始兴王浚又引为侍郎。孝武初除海虞令,迁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一本云,时上多忌,以文自高,趋侍左
右,深达风旨,以此赋述,不复尽其才思。)出为秣陵令,又转永嘉令。大明五年,除前军行参军,侍临海王镇荆州,掌知内命,寻迁前军刑狱参军事。宋明帝初,江外拒命,及义嘉败,荆土震扰。江陵人宋景因乱掠城,为景所杀,时年五十馀。身既遇难,篇章无遗,流迁人间者,往往见在。储皇博采群言,游好文艺,片辞只韵,罔不收集。照所赋述,虽乏精典,而有超丽,爰命陪趋,备加研访,年代稍远,零落者多,今所存者,傥能半焉。
钟嵘《诗品》
宋参军鲍照。其源出於二张,善制形状写物之词,得景阳之諔诡,含茂先之靡嫚。骨节强於谢混,驱迈疾於颜延。总四家而擅美,跨两代而孤出。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然贵尚巧似,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故言险俗者,多以附照。
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
次则发声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亦犹五色之有红紫,八音之有郑卫,斯鲍照之遗烈也。
沈德潜《古诗源》
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
杜甫《春日忆李白》
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
《许彦周诗话》
明远《行路难》壮丽豪放,诗中不可比拟。
王夫之
一以天才天韵,吹宕而成,独唱千秋,更无和音。
陆时雍《诗镜总论》
鲍照材力标举,凌厉当年,如五丁凿山,开人世之所未有。当其得意时,直前挥霍,目无坚壁矣。骏马轻貂,雕弓短剑,秋风落日,驰骋平冈,可以想此君意气所在。
3正史传记编辑
《南史》卷十三
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文辞瞻逸。尝为古乐府,文甚遒丽。元嘉中,河济俱清,当时以为
美 瑞。照为河清颂,其序甚工。照始尝谒义庆未见知,欲贡诗言志,人止之曰:「卿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照勃然曰:「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沈没而不闻者,安可数 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慧,使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于是奏诗,义庆奇之。赐帛二十匹,寻擢为国侍郎,甚见知赏。迁秣陵令。文帝以为中书舍人。 上好为文章,自谓人莫能及,照悟其旨,为文章多鄙言累句。咸谓照才尽,实不然也。临海王子顼为荆州,照为前军参军,掌书记之任。子顼败,为乱兵所杀。
4诗作欣赏
代淮南王
淮南王,好长生, 服食炼气读仙经。 琉璃作碗牙作盘, 金鼎玉匕合神丹。
合神丹,戏紫房, 紫房彩女弄明珰, 鸾歌凤舞断君肠。 朱门九重门九闺, 愿逐明月入君怀。
入君怀,结君佩, 怨君恨君恃君爱。 筑城思坚剑思利, 同盛同衰莫相弃。
采桑
季春梅始落。女工事蚕作。采桑淇洧间。还戏上宫阁。
早蒲时结阴。晚篁初解箨。蔼蔼雾满闺。融融景盈幕。
乳燕逐草虫。巢蜂拾花萼。是节最暄妍。佳服又新烁。
绵叹对逈途。扬歌弄场藿。抽琴试抒思。荐佩果成托。
承君郢中美。服义久心诺。卫风古愉艳。郑俗旧浮薄。
灵愿悲渡湘。宓赋笑瀍洛。盛明难重来。渊意为谁涸。
君其且调弦。桂酒妾行酌。
代挽歌
独处重冥下。忆昔登高台。傲岸平生中。不为物所裁。
埏门只复闭。白蚁相将来。生时芳兰体。小虫今为灾。
玄鬓无复根。枯髅依青苔。忆昔好饮酒。素盘进青梅。
彭韩及廉蔺。畴昔已成灰。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
代东门行
伤禽恶弦惊。倦客恶离声。离声断客情。宾御皆涕零。
涕零心断绝。将去复还诀。一息不相知。何况异乡别。
遥遥征驾远。杳杳白日晚。居人掩闺卧。行子夜中饭。
野风吹秋木。行子心肠断。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寒。
丝竹徒满座。忧人不解颜。长歌欲自慰。弥起长恨端。
代放歌行
蓼虫避葵堇。习苦不言非。小人自龌龊。安知旷士怀。
鸡鸣洛城里。禁门平旦开。冠盖纵横至。车骑四方来。
素带曳长飚。华缨结远埃。日中安能止。钟鸣犹未归。
夷世不可逢。贤君信爱才。明虑自天断。不受外嫌猜。
一言分珪爵。片善辞草莱。岂伊白璧赐。将起黄金台。
今君有何疾。临路独迟回。
代陈思王京洛篇
凤楼十二重。四户八绮窗。绣桷金莲花。桂柱玉盘龙。
珠帘无隔露。罗幌不胜风。宝帐三千所。为尔一朝容。
扬芬紫烟上。垂彩绿云中。春吹回白日。霜歌落塞鸿。
但惧秋尘起。盛爱逐衰蓬。坐视青苔满。卧对锦筵空。
琴瑟纵横散。舞衣不复缝。古来共歇薄。君意岂独浓。
惟见双黄鹄。千里一相从。
代门有车马客行
门有车马客。问客何乡士。捷步往相讯。果得旧邻里。
凄凄声中情。慊慊增下俚。语昔有故悲。论今无新喜。
清晨相访慰。日暮不能已。欢戚竞寻绪。谈调何终止。
辞端竟未究。忽唱分途始。前悲尚未弭。后感方复起。
嘶声盈我口。谈言在君耳。手迹可传心。愿尔笃行李。
代棹歌行
羇客离婴时。飘飖无定所。昔失寓江介。兹春客河浒。
往戢于役身。愿言永怀楚。泠泠鯈疏潭。邕邕鴈循渚。
飂戾长风振。摇曳高帆举。惊波无留连。舟人不踌竚。
代白头吟
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何惭宿昔意。猜恨坐相仍。
人情贱恩旧。世议逐衰兴。毫发一为瑕。丘山不可胜。
食苗实硕鼠。点白信苍蝇。凫鹄远成美。薪刍前见陵。
申黜褒女进。班去赵姬升。周王日沦惑。汉帝益嗟称。
心赏犹难恃。貌恭岂易凭。古来共如此。非君独抚膺。
5纪念场所
鲍照墓在黄梅县黄梅镇东禅寺村,黄梅县土肥测试站内。鲍照墓地有封土堆高2米,墓向坐北朝南,墓前有碑,高1.96米,宽0.9米,上刻“南朝宋参军鲍公明远之墓”,字为繁体楷书。碑为清道光二十五年知县俞昌烈重修其墓所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