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孙桥的由来

家乡区县: 陕西省洋县

每当人们品尝人间美味---谢村黄酒,就会想到一个经典的故事,在我们洋县,乃至汉中都家喻户晓,因为它折射出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谢孙桥的故事大家都会讲,那我就用文字语言,做系统的阐述。
在古代,洋县谢村镇乡里住着一户人家。家里共有四口人:老汉、儿子、儿媳和一个小孙子。老汉务农为生,辛苦了一辈子,自己年过七旬,老伴身亡,经常生病,丧失了劳动力。
儿子是个忤逆不孝的人。他总闲老人老而不死,吃了闲饭,常常给予种种虐待。老人忍气吞声,只恨当年把儿子百般溺爱,没有教出好品行。他总是饥一顿饱一顿,晚年过得很凄惨。幸好,十来岁的小孙子长的虎头虎脑,又读书识礼很是可爱。小孙子被他爹妈当成宝贝蛋蛋,自己并没有忘掉年老多病的爷爷。他偷偷地给爷爷送吃送喝,问寒问暖,才使老人有点安慰,勉强能够把日子过下去。
有一天,不孝的儿子突然回了头。他对老人说:“爹,城里办庙会,我送你去热闹热闹,散散心,喝喝酒,吃吃肉吧?”
老汉见儿子语气诚恳,就高兴的答应了。
早饭后,天气晴朗,正是上路的好时候。老人坐上独轮鸡公车。儿子在后面推,孙子在前面拉。在吱吱的车轮声里,老人可高兴了。好多年没出过门,路两旁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真叫人开心啊!再加上儿子回心转意,老来有了依靠了,更是乐得合不拢嘴。
鸡公车来到一条小河边上。河里水碧绿碧绿的。儿子一看左右无人,偏说要歇歇气再走,孙子听说,马上接下拉绳,贪玩的去捉蝴蝶去了。儿子趁此机会,把老人连车带人狠心的推下了河···
“救命啊!”老人在河里挣扎呼救。
孙子闻声赶了来,马上要下河救人。
“快走!”儿子说着就要撒手离开。
“不救爷爷啦?”
“不救了!他光吃不做,老而无用!”
孙子做梦也没想到这种丧尽天良的事情。怎么办?他眼珠子一转,说道:“爹,等一等再走吧!”
“等啥啊?等一会来了人就走不脱了。”
“爷爷是废物可以不要,可鸡公车不能不要啊!”
“不要了,都不要了。”
孙子正经八倍的说:“要下车子,可有大用处啊!”
儿子瞪着眼睛不解的问道:“一辆破车子,能值几个钱?有啥大用处啊?”
“等以后你老了,做不动庄稼活了,成了废物,我就学你刚才那样,好用这辆车推你下河呀!”
“啊?!”儿子大吃一惊。这就话就像炸雷一样,震醒了他愚昧糊涂的脑门,使他想了很多很多。
“是啊,人都是父母生养的,又都有变老的时候。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垮下来。如果我儿子日后真学我的样子,我爹的下场不就是我的下场吗?”想到这,他良心发现了,连忙同孙子一同下河去,把快要淹死的老人救上岸来。他“咚咚咚”连磕了三个响头,然后真把老人推进城里逛了庙会,给老人买了很多吃的和穿的东西。
从此,儿子对老人的态度彻底改变了。他明白,他对老人的好坏,正是给下一代做榜样呢。老人在儿子和孙子的共同孝敬下,愉快的度过了晚年。
以后,人们为了来往方便,在河上修了一座青石桥。桥叫啥名字?为了纪念和感动那位聪明孝顺的小孙子,就叫谢孙桥。至今,多少年多少代过去了,那座桥还保留在谢村镇的村西头呢。

那时花开(2014-11-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