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丘亦第三纪至白垩纪红砂岩系所成,特坚硬,故成一片山丘,它如西山,由于岩石出露,故又名“浮丘石”,是广州三石之一(其余为海珠石、海印石),位于西门口濠西侧,今石岗街、积金巷一带,大部分岗地已成为中山七路路面。故地势略高,向西下降入西关平原。宋前浮丘是水边小丘,四周可泊船,并有竹篙孔遗迹云云④。篙孔道光间仍可见,后被凿去⑤。竹篙孔按今地形学研究,可分两种,一种为人工所成,即船家竹篙前端铁嘴或钩所掘挖在红砂石上而成的孔穴。撑船即以竹篙孔为着篙最佳位置(可着力、不滑篙);另一种是天然由波浪冲击回荡所成的“瓯穴”,这在河南七星岗海蚀崖下有两个,在五仙观“仙人胟迹”亦有二个大型瓯穴地形,河南赤岗塔(扬孚故居下渡村前)基红岩露头也有成群小瓯穴。浮丘四周红砂岩上竹篙孔是天然的小瓯穴群地形,有似赤岗塔脚红层上的。据曾广衡《广州杂抄》卷二亦说在未开为马路时,石面高于马路面1~2米,为附近居民纳凉之地,开中山七路时凿低凿平作为路面。石面原有篮球场大小,有一二块突起石面1~2米。浮丘寺在民国时开为华侨新村(李家园到将军里地段即今侨兴新街),寺门是由光复北路一饼店进入的,这片平丘亦是20米台地部分。浮丘石坚硬是由于粉砂受铁质胶结成红砂岩所成,可作赭色颜料使用;其石质细密又是良好石材,故能突起平原之上3~5米。由于本为台地一部分,故石顶平缓,为马路所利用。石岗街内建国初仍可见到在红岩露头地点,由于高出平原,故向西望远,极目无际。东边为广阔西濠,故自宋以来,成为广州游览胜地之一。直到清代仍为羊城八景之一(浮丘丹井)。它的得名,据《南海百咏》称:“先在水中,若丘陵之浮”故名。丘下有珊瑚井,井旁野生希莶草,三月上已,游人采集,视如灵芝。计宋建朱明馆、挹袖轩、白云堂于其上(蒋之奇建);明扩大增建大雅堂、紫烟阁、听笙亭、晚沐轩(赵志皋,1580年建),1601年扩建为广仁观,占地30多亩(李凤建);清改为寺,民国为西禅警署,建国后曾为西区人民法院所在地,筑马路后,寺址才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