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平原地貌特色及演变

家乡区县: 广州市荔湾区

西关平原是广州市区最大平原,为市区最富庶的西关区。清代以来,西关大屋、西关少爷已是富人的代表。这片山丘少的平原是由于西关正当河湾冲积地点所致,按地球表面一切运动体必受地球自转向右偏转力影响。河水也不例外。增埗河由北南流,河水冲向右测,即冲蚀东海西侧(增埗河又称东海),故西关平原是不受冲蚀的,故沙泥淤积日多,如司马涌澳口今日已伸入古河中100多米。黄沙大道、六二三路古代是珠江沿河边地,呈向南突出弧形,即属于河流突岸,使河水冲向芳村、河南,使西关平原向南堆积也快。这就使西关平原向西向南不断推进,形成大片平原。即向西向南平原扩展是占积珠江河滩所成的新立坦地平原,故地势较低,向东向北地势较高(标高109米以上),成田地也较早,如光复北路一带地势即较高,由石岗街(中山七路东)到西山最高,称为上西关。以南地势低落称下西关;向西地势也渐低,如龙津路(标高108米)比光复路低;比逢源路(标高107米)高。最低是丛桂路涌边。因此,1915年(乙卯年)大水,上西关不淹,因永安围、西乐围地在基堤保护之故。除此处外,全西关淹水,计7月11日丛桂南、兴隆街、靖远街、水月宫街(谷埠)入水,7月12日大涨,13日水深达一丈以上,西村水过瓦面。1959年荔湾涌流域淹街472条(6月23日),可见最低是这里。多宝和逢源各街低处,标高在106.4米上下,而珠江高潮面在107米上下。故潮涨即淹入内街。金花、兴龙等街即常受淹,金花街下属小街水深可达0.7米~1.1米(1989年),浸期1.5天到2.5天。下雨难排也集中在江边低地,如昌华、黄沙、宝华部分,如1985年5月30日晚下雨91毫米即受淹。雨停水退,可见是地势低平所致,因此,西关地有“半塘”之称。

-SUN-(2014-11-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