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的河流——涌

家乡区县: 广州市荔湾区

驷马涌、澳口涌 驷马涌发源于兰湖洼地,兰湖是明代以前广州“三山两湖”之一(兰芝湖和西湖),是天然湖泊,现划归越秀区,贮越秀山及象岗丘陵区等山水,如流花溪等,今仍在兰圃内。兰湖清代淤干后,驷马涌上游即直连兰圃流花溪,现已建成市中心区之体育馆、出口商品交易会、东方宾馆等。到流花湖才出现涌形,广东画院即在涌边。到西华路始入荔湾区境。铁路以西即名澳口涌,驷马涌得名于两王入城时,靖南王据此养马时,用为洗马地点得名。澳口涌因涌口的澳口村得名。澳口村本在增埗河边,现已距涌口250米,表示增埗河已变窄了。
古代洗马涌江面宽广,是西北入广州主要水道,无论由石门南下,佛山西来,都由此入广州。汉陆贾南来即由此,至兰湖大码头上陆。元代以前,南海县衙即设在兰湖里(今仍存)。入城大道则设在彩虹桥(今改为水泥桥),桥即因江面阔又称“长桥”(宋代),相传南汉架石桥似水上长虹得名。郭尔启戺记“桥始于有明”①一语,似不确。彩虹桥连通有大道入城,即今西华路基,古通净慧街和丰门,今湮,因明塞此门只开西门,此处江面亦阔,称戙船澳(见《南海志》残本),唐代于此打海战,今只有15~25米阔。由于此处是入城捷径,古代成重要水陆码头,建有越华馆接官员入城⑧。金光祖《通志·古迹》云:“越华馆在府治西十里戙船澳”。今天司马涌仍为防洪重点工程所在。因增埗河淤浅,水位抬高,观音山水难排,兰湖低地成天然湖泊,即增埗河天然堤后积水洼地,故使司马涌流路由直变弯,目前已呈“曲流地形”,并不断向“蛇行地形”演化,即河道已有“蛇曲地形”出现。彩虹桥段涌,须把蛇曲颈裁直,以利排洪。计1871~1954年80多年间,涌身侧移达100米之巨,双井、医国等街,一遇大雨,即可淹街浸屋,现建荔湾湖和防潮闸才解决问题,因大潮高水位可达107.24米(珠江水位),使山水排出困难。今天澳口涌段地势特低,故有“半塘”(一半是池塘)之名,此名唐代已称。建国初受淹地达30公顷。今天即使水位高至107.41米(台风期)西关仍不受淹了。
司马涌(洗马美称为司马)在彩虹桥下游有支涌南通陈家祠入上西关涌,为承永安围和西乐围内排水渠水量的人工开挖小涌,(现已消失于地面,只余环彩涌边街东一段河涌)。它使两围水量南入上西关涌。

-SUN-(2014-11-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