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塘以西民国仍为池塘区,其间池沼甚多,海山仙馆、荔香园等名园即利用池塘地形兴建,并有船只入城。但是,这些池塘分布是成排成行的,泮塘以西,即有明显五列池塘,成串排列,平行河岸,这是表示农民按江岸不断向前淤积地方围垦浅水滩地的结果。如由南岸到东海有五道堤围,四列池塘,两条涌。由荔湾涌到如意坊有五列堤围,四列池塘和一涌。每列池塘即相当于当日河岸浅水河滩,堤围为农民围垦时在河涌浅处抛泥抛石堆高,使堤内浅水河滩成塘,而岸堤成路,当岸堤外河岸浅滩不断淤涨成浅水区时,又在浅水区外浅水处抛石挑泥筑围堤,成为新江岸,岸堤内浅水区又开成一列池塘,现在珠江三角洲各地对河道围垦,远如顺德,近如黄埔也是如此,结果河道变狭。而新围垦地先成大塘成列,再次变浅成田,泮塘出产“五秀”(菱角、马蹄、慈姑、茭白、藕)都是沼泽植物,即由于此。古代农民在浅水江边选线筑堤,多放流谷壳,在停积线上施工,因为这里流速小,反映河底高起,即地理学上“水下沙堤”。因为江面宽阔,随风起浪,浪传到岸上,即行破碎,成为破波,把河底沙泥卷起,堆积成水下沙堤(1米水深),成为离岸不远的浅水区,有利于堤围兴筑。因这里水深不大,比江岸处水深还浅。故成堤后,堤后水塘水深可达2米,而水下沙堤处水深只有1米上下。故池塘不易淤平。千百年来,半塘池沼仍在,随河底日高,平原上洼地不易排水外,成塘时水深大亦有关。今天大部填平建房,但高程低,106.44米以下不少,故要筑流花、荔湾湖贮水,建闸防潮,疏导街渠,才免水患。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