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区珠江河岸的变迁

家乡区县: 广州市荔湾区

荔湾区南面珠江岸亦为低平平原,这一带也是平原不断向珠江北岸淤涨的结果。唐代以前已知彩虹桥到广州城间有大路和司马涌戙船澳码头区相通,即赵佗建越华馆接待陆贾地点。这里四周有丘陵台地,地势较高成陆较早,如按南越国成陆计也有2200年了。当时在下西关区仍为河坦沼泽河汊地区,理由是今天逢源路地下埋深2.6米淤泥,测得年代为2120土90年,海拔为0.08米,即略低于海平面,即涨潮可淹没,退潮出露,淤泥又是沼泽地土壤,即在汉初时,逢源区已是沼泽河汊区,与唐代半塘地形相似了,只成陆较差一些。珠江边上,沙面黄沙桥头,当时仍属浅水区,因桥头淤泥层已在水下3.5米处,年代为2320±90年。
六朝时代,西关沼泽区成陆较多,如西来初地即为526年的码头区,成为番僧达摩登陆建西来庵处。估计上下九路一带已成陆较多。故隋代已有扬仁里建立⒁。可见六朝以后,西关平原又向南扩展。

-SUN-(2014-11-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