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井在南澳县南澳岛云澳镇海滩上,相传共有“龙井”,“虎井”,“马槽”三口,三井位置不同,井口各异,显现时间也不一样,周长3.6米,四周用多层长石条砌成。井水甘甜清爽,常年流通不息。宋井位于海滩上,离大海距离仅十数米,常被海潮掩没,但是潮退之后井水不带咸味,水质清纯甘甜,久藏而不变质,这即是潮汕十八怪之“海水淹井水不坏”
宋井,顾名思义,就是宋代就开掘的井。那是南宋末年,即公元1276年,元兵南下,南宋王朝撤离京城临安后,不断南逃,赵昰在福州被拥立为皇帝。以后又从海路南撤,在大臣张世杰、陆秀夫等护送下来到了南澳。太子是指宋端宗赵昰病死后继位的弟弟7岁广王赵昺。据说当时为饮用水之需,他们在澳前村一带挖了三口井,一为龙井,专供皇帝饮用;一为虎井,供大臣饮用;一为马井,供随从人员和士兵饮用。天长日久,三口井都被潮水和沙子掩盖了,有时又会显露出来。谁也不知道了。这些井神奇之处在于虽然地处海滩,常被海潮掩没,但是潮退之后井水不带咸味,照样甘清甜美。为什么与海近在咫尺的井会长年不带海水的咸味呢?据有人考察后认为,从科学的道理分析,当时三口井是开凿在山边的岩石上,又正对泉眼,所以泉水源源不断,而将海水冲淡。而且由于井的底部有两重石岩,泉眼在上,底部的石岩又挡住了海水的渗透,所以水质甘甜。当潮水涌进井后,由于海水比重大,下沉后从岩层渗出,上面的泉水依然清淡。[1]
宋井四四方方、普普通通。井之后,有阶梯可通一小亭,亭匾上书“潮书宋韵”四个行体字。井之前,则是怪石、沙滩、小屿和大海。
宋井的奇特之处在于,虽然极近大海,但井水却是淡的。而吸引我们的,不只是宋井的水清甜可口,还有宋井的有关传说。
在景区中,有文字如此记载:“虽现代考古追溯,数千年前已有人类活动。然详见诸史书,以南宋帝室转战至此,驻跸逾月,挖井汲水为首记。”
宋井一侧另有更详细碑文提示:宋井,建于南宋景炎元年(1270)。时元兵追迫,皇室及军队自福州舟至南澳,驻扎于此。相传曾挖井三口以供饮用,后为海淹沙没。清光绪十五年此井复出,历年来时隐时现。其水甘淡,久存不败,为南澳之一奇迹。
宋井周围,另有云盖寺铳城遗迹。这是南澳南部最重要的海防军事设施,明天启三年(1623),由副总兵黎国炳、绅士胡廷晏建,原围二十八丈,设大炮四门。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改建为泰字楼炮台,设大炮十二门。仅存南侧残垣。
在铳城遗迹,历史上戚继光、郑成功均在岛上屯兵。上世纪五十年代炮轰金门时期,南澳岛是重要军事前沿。至今为防备台湾分裂势力,海岛仍驻有人民解放军。[2]
2福清市宋井
编辑
福清宋井地处融城利桥街中段,建于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政和七年(1117年)重修。该井用淡赭色花岗石砌栏,系榫铆结构,呈六角形,每边长1.1米,高0.7米,厚0.15米。井深约10多米,井水清洌甘甜。为研究宋代福清城区规模与居民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为第一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宋井
宋井
3温州鹿城江心屿宋井
编辑
宋井为江心屿古井之一。1990年8月清理时,发现井壁上有二重环状石刻观音大悲忏等经文1500余字。并有皇、宋元佑壬申七年(1091)二月初三日主持宗达力等字样。迄今已900余年,并自山势高出下凿,直径1.7米,深10米,泉水至今清澈甘洌,堪称孤屿珍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