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山一水两分地”的浙江,自古就以其优渥的自然禀赋,出产美味,犒赏舌尖。如今,正在努力打造绿色农业强省的浙江,为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创造出诸多“率先”: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和执法机构全覆盖;率先探索出了“一项标准、一张模式图、一张讲解光盘、一本操作手册、一个示范园”的监管模式,推进标准化生产;率先提出“整体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创建”……一项项“率先”不仅体现在工作力度上,体现在整体发展环境上,更体现在渐趋明朗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中。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浙江守卫舌尖安全靠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发展理念提供的思想支撑,靠的是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打下的产业基础,靠的是市场机制提供的充足动力,靠的是义利兼顾文化提供的精神内核。在这一场从“吃饱”向“吃好”的转变过程中,浙江在实践中先行探索,表现出的勇气和智慧,让我们见证的不仅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改善,更是一次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大变革;不仅是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机制的完善,更是一场政府职能转变与治理能力体系提升的大考验。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重要的民生、重要的政治一个农业资源弱省要蝶变成特色农业、精品农业大省,一个农业只占GDP5%的省份要成长为现代农业的排头兵,一个要将经济发展成果更好惠及民生的经济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其绕不开的一道坎,更是其更好发展的一级阶梯“一饭膏粱,维系万家;柴米油盐,关系大局”。简单的语言,体现出深刻的道理。让老百姓吃饱、吃好,不仅关乎经济,而且关乎民生、关乎政治。随着农产品贸易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推进,还关系到国际交往和国家形象。在我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吃”的内涵与诉求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吃饱已经不是人们的首选,吃好成了人们最重要的追求。正因为如此,中央在新阶段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反复强调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去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从强化属地管理责任、落实监管任务等六大方面,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进行整体部署。可以说,从来没有哪个时期像今天这样,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群众如此关心!社会如此关注!党和政府如此关切!也很少有一项具体工作,像农产品质量安全这样,牵动着如此广泛、如此敏感的神经!而地处东海之滨的浙江,所面临的威胁和挑战更早、更严峻;感触更敏锐、更直接。从产业发展现状看,浙江特色产品多,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点明显,然而户均经营规模小,农业收入副业化、劳力兼业化普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困难,安全问题隐患多。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浙江早在2005年,人均GDP就超过3400美元,已进入中等收入地区。人们的消费不再局限衣食住行,而向享受型、安全型、发展型快速转变。这意味着老百姓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更为关注。与此同时,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农产品贸易的大进大出,都大大增加了质量安全问题的压力。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多次反问领导干部:你们说,老百姓一早起来,会想什么事情?肯定不会想GDP,不会想保八争九,而是想今天吃什么,吃得是不是安全,今天的PM值是多少。这一问答,以最朴素的视角说明,食品安全就是当下老百姓最大的民生。正因为事关百姓每天的生活,在年初全省“两会”上,省长李强代表省政府作出承诺,把保障“舌尖安全”,作为今年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他强调,政府工作有三个底线:百姓增收、生态良好、社会平安。如果农产品质量安全都无法确保,经济发展成就再大,都将失去意义。浙江省农业厅的干部还清楚地记得,副省长黄旭明2013年1月上任后,第一次到省农业厅视察,便去了省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当听到浙江这几年农产品合格率一直稳定在98%以上,并呈上升趋势,这才放心。回顾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浙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和省委、省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部署相适相承,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相适应的:从“两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两富”(物质富裕、精神富有),再到“两美”(美丽浙江、美好生活);浙江农业从高效走向生态高效,尤其是浙江提出“两美”之后,浙江农业系统找准定位,提出通过“治水倒逼促转型、生态兴农美田园”和“产管并举促提质、安全放心美生活”,努力打造绿色农业强省,其中就蕴含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较高要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既体现了浙江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局意识、民生理念,同时也是其从省情、农情出发的发展智慧。农业资源弱省要蝶变成特色农业、精品农业的大省,一个农业只占GDP5%的省份要成长为现代农业的排头兵,一个要将经济发展成果更好惠及民生的经济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其绕不开的一道坎,更是其更好发展的一级阶梯。“产出来”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发挥市场作用从根本上而言,生产安全可靠的农产品,关键在于生产者的能动性,只有通过利益驱动机制,让市场主体有积极性提供优质农产品,并通过市场倒逼机制,给不安全的生念上“紧箍咒”,农产品质量安全才能水到渠成“浙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慢不得,也急不得。”在谈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时,浙江省农业厅厅长史济锡说出了浙江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现实。“慢不得”是基于严峻的现实压力——在浙江省现代农业总体快速发展中,仍存在相当程度的小规模、兼业化的生产方式和农业投入品错用、违禁使用等现象,任何地方、任何环节、任何品种、任何生产经营主体,都可能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全方位监管的难度和任务可想而知。
“急不得”是因为必须遵循规律——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与消费者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相适应,更要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相适应,这些工作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提出,说到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必须要由发展来解决。两个“不得”,道出了浙江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之难。千家万户,如何监管?千头万绪,从何下手?千方百计,如何实施?浙江的认识是,在“小生产对接大市场”的格局之下,只有先提高生产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约束力,以生态化、标准化、品牌化为支撑,贯之以市场导向和激励作用,发挥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的能动性,使之有意愿、有能力担当质量安全的第一“把关人”,从“产出来”的首要环节,把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环境生态化,为安全生产守护青山绿水。今年以来,一场声势浩大的“五水共治”工程,在浙江各地轰轰烈烈展开。浙江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限期关闭违规的养殖场,重新整治大量污臭不堪的河港、沟渠、池塘,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还生产、生活一个优良的生态环境。
没有安全的产地环境何来安全的农产品!正是意识到产地环境的重要性,早在2005年,浙江就发布了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安全标准,以土壤、灌溉水和环境空气质量作为主要指标。近年来,从“两美浙江”的提出,到“五水共治”的推进,都是政府在大手笔谋划,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做系统工作。
“改善生态环境,为农产品产地环境的净化提供了条件。反过来,农业生产中秉承生态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既保护了产地环境,也大大降低了源头风险。”浙江省农业厅副厅长刘嫔珺说。
今年6月,浙江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唯一的现代生态农业循环发展试点省份,生态循环已成为浙江农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生产标准化,以市场主体带动“整齐划一”。浙江全面推行农业生产“五个一”标准化模式:这就是“一个产业标准、一张模式图、一套讲解光盘、一本操作手册、一个示范园”。同时,通过土地流转等着力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为标准化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目前,浙江的农业龙头企业就有7500多家,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有4万多家。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浙江的土地流转率高达47%,全省一半以上的农户,在主体带动下,已经迈进了标准化生产的大门。
——营销品牌化,靠利益驱动激发内在动力。浙江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通过品牌化进一步促进标准化,用市场化的方法和思路,从根本上解决标准化、进而解决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他们的做法之一就是致力于打造区域性公共品牌。由产业协会出面注册商标,打造由产业主体共同使用的公共品牌。而生产主体如要“借光”,享受公共品牌的影响力,则必须符合要求、符合标准,保证质量安全。现在,浙江几乎每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都建有自己的区域公用品牌,如“安吉白茶”、“仙居杨梅”、“临海蜜橘”等。
生态化解决了生产环境的安全问题,为标准化生产“清场”;标准化确保了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质量问题,为品牌化提供品质保障;品牌化则为生态化、标准化解决了动力机制问题,“三化”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管出来”根本在于将
“管理”转变为“治理”
面对“千家万户”的生产主体,政府纵有再大的力量,也是防不胜防、管不胜管。只有从“管理”走向“治理”,在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形成合力,做到齐抓共管、多元参与、社会共治,并且形成机制,才能实现治理的广覆盖、全覆盖
用市场化的“灵丹妙药”解决“产出来”的动力机制,但市场化不能“包治百病”。浙江认为,这个时候就要发挥政府的作用,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把农产品安全“管出来”。
如今,浙江上下已形成一把手直接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氛围,工作举措上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向全程风险管理、社会共治转变。
——奖罚分明,真刀真枪动真格。
在部门监管责任上,浙江省农业厅明确了全厅所有处室、单位的职责,落实“一岗双责”,建立了抓行业必抓安全,抓生产必抓安全的机制。
对于地方政府,省里每年与各市签订安全目标管理考核责任书,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对发生重大事故的实行“一票否决”。
在生产经营主体责任上,浙江将质量安全监管与产业扶持联动,一旦出现不合格或不良记录,生产主体就被划入“黑名单”,3年内将与任何项目扶持“绝缘”……
深谙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的浙江,坚持用法治净化农产品市场环境,深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
为增加信息透明度,让百姓明明白白消费,近年来,浙江省把信息宣传放在重要的位置,特别提出注重与媒体、与公众的沟通。农业厅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直通车、市民果蔬基地体验等活动,与省内主流媒体合作推出“农业厅长请你来提问”等节目,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透明度,让公众参与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中来。
2011年,“爆炸西瓜”波及浙江,农业厅迅速组织专家,在媒体释疑解惑,告诉消费者,这并非膨大剂引起,而是新品种遭遇连日阴雨所致;2012年,微博爆料“宁波余慈杨梅喷洒膨大剂”后,农业厅第一时间回应社会关注,消除不实传言对杨梅产业的影响。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主动说”、“适时说”、“引导说”、“多种形式说”,传达出的开放、真诚,不仅有利于提振消费信心,维护农业产业稳定,更树立了政府的良好形象,提高了公众的参与度。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