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国力暗弱,匈奴贵族势力逐渐南移,到晋朝初,并州的大部分地区被匈奴占据,仅剩晋阳附近的一些属县。尤其是到公元 304年,匈奴首领刘渊在左国城(今离石市)建都,自称汉王。他分别占据高平、屯留、平遥、介休等地,矛头指向晋阳。晋阳人民在并州刺史刘琨领导下,抵御匈奴入侵,坚持长达 9年的喋血保卫战。当时的太原一带,逃亡剩下的户不满 2万,人民饥荒,寇贼纵横,道路断塞,一片荒凉。刘琨失败后,在公元316年至396年的80年间,太原地区曾被当时称为“五胡”的匈奴、羯、鲜卑、氏、羌等少数民族创建的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交替攻占。太原人民长期处于兵荒马乱之中,遭受了数不清的灾难。
二、第二个兴衰期大体为公元523年至979年,称“霸府”晋阳复兴,经隋唐辉煌鼎盛;平北汉宋毁古城。
公元 396年,北魏王拓跋攻占晋阳,置并州。公元 523年,高欢(又名贺六浑)掌握了北魏实权,他依据晋阳地形险要,城池坚固的优势,建立了大丞相府,有力地控制了北魏实权,称晋阳为“霸府”。公元 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洋夺取了东魏政权,自立为帝,历史上称北齐,都城虽然设在邺(今河北临漳县),但仍以晋阳为基地,亦称为“别都”。由于高氏父子对晋阳有感情,十分重视对晋阳的修建。公元 545年,高欢在晋阳修了晋阳宫;576年后主高纬修建了大明殿;577年幼主高恒修建了晋阳十二院,其壮观程度超过了邺城的皇宫。北齐统治为了游览还在晋祠修筑了读书台、望川亭、鱼沼、飞梁及“善利”、“难老”两个泉亭。与此同时,还在晋阳西山的天龙山和龙山修建了天龙寺、童子寺和法华寺,依山凿窟,雕刻石佛。这就是保存至今的天龙山石窟艺术的最早开凿。这个时期,太原市的农业、商业也得到恢复发展。晋阳城内商业兴盛、市面繁荣,成了北齐的主要商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