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年,电影《社交网络》令他少年得志的事迹风靡全球。影片根据本·麦兹里奇(BenM ezrich)的小说《意外的亿万富翁:Facebook的创立,一个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的故事》改编,讲述了Facebook的创建人马克·扎克伯格的发家史。 扎克伯格的经历与比尔盖茨的确有几分相似,也因此被称为“盖茨第二”,然而对于这个绰号,扎克伯格似乎并不喜欢。他曾说过,“对于前辈比尔·盖茨,我个人相当尊敬,他也是IT业界的成功典范。如果外界非要给我加上‘盖茨第二’的帽子,这是你们的一厢情愿。我为什么要成为比尔·盖茨呢?微软靠的是Window s和Office发家,承载我梦想的是互联网。” 扎克伯格在上市“公开信”中这样说道,Facebook的创建目的并非成为一家公司,是为了践行一种社会使命,让世界更加开放,联系更加紧密。在这一点上,他显然是成功的。 2010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年仅26岁的马克·扎克伯格为该杂志2010年年度人物,并称之所以作此决定,是因为“他完成了一项此前人类从未尝试过的任务:将全球5亿多人口联系在一起,并建立起社交关系”。《时代》周刊认为,如果将Facebook联系起来的5亿人聚集在一起,人口数量仅次于中国和印度,相当于世界第三大国。 Facebook的招股书中表示,“根据行业数据,全球目前有超过20亿网民,我们的目标是将这些人全部联系起来。” 少年成名 扎克伯格1984年5月14日出生在纽约州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牙医,母亲是心理医生。10岁的时候他得到了第一台电脑,从此将大把的时间都花在了上面。11岁时,父母专门为他请了软件开发的家教,每周上课一次,家教称他为“神童”。之后不久,扎克伯格开始在家附近的大学旁听计算机研究生课程。据他的父亲回忆,第一次送他去上课时,教授指着小扎克伯格说“你不能带着他来上课”,父亲则说他就是学生。 扎克伯格天生有种创造简单易用软件的能力。12岁时,他为父亲的诊所编制了名为“ZuckNet”的软件,让诊所和家之间实现了在线即时通信。一年之后,风靡全美的美国在线(AOL)问世,其原理和思路与ZuckNet大同小异。 高中时代,他与朋友一起编写了能记录听众收听习惯的音乐播放软件Synapse,AOL和微软表示希望购买这个软件并高薪雇佣扎克伯格,但是扎克伯格都拒绝了,并于2002年秋进入哈佛大学学习计算机和心理学。 哈佛宿舍里的“突发奇想” 在哈佛时代,扎克伯格创业项目的最初设计,是想帮助哈佛在校学生根据别人的选课来确定自己的课程表。只要用户在网页上点击一门课程,就能发现谁在报名选学这门课;点击一个注册的学生姓名,就能看到他选择了哪些课程。 不过,扎克伯格和他的朋友们很快发现,这个系统的使用者并不是都乖乖地用它来选课,反而是更希望通过这个选课系统知道邻桌的美女同学这学期都选了哪些课,然后自己再选择相同的课,以便有机会与美女搭讪。但这反而激发了扎克伯格的灵感:既然大家如此热衷于交友,为何不建立一个网站,让大家认识周围的同学? 在与同校高年级学生共同开发了“哈佛连线”(HarvardConnections)之后,扎克伯格转而开发自己的网站,于是最初的Facebook问世了。 意想不到的是,网站刚一开通就大为轰动,几周之内,哈佛一半以上的大学部学生都注册会员,主动提供他们其个人资料,如姓名、住址、兴趣爱好和照片等。学生们利用这个免费平台掌握朋友的最新动态、和朋友聊天、搜寻新朋友。 2004年1月,扎克伯格在网上向域名公司支付了35美元,注册了名为The facebook.com网站一年的域名使用权。 到2004年2月底,整个哈佛3/4的在校生都在Facebook注册了账户。随后,注册扩展至所有的常春藤名校,并很快扩展到美国主要的大学校园,包括加拿大在内的整个北美地区的年轻人都对这个网站饶有兴趣,如今,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大学校园同样风靡。 和当今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许多让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一样,如微软的创造者盖茨和苹果的创造者乔布斯,扎克伯格也最终成了一名“大学辍学者”。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被邀请加入,网站需要大量时间和人力维护,扎克伯格因此离开了哈佛,成为全职创业者,最终,从2006年9月11日起,任何用户输入有效电子邮件地址和自己的年龄,都可以注册。Facebook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化网络,其影响力也随之被推向最大化。 其功能也日益丰富,从留言板、状态、活动到小组、市场等发布平台再到各类应用程序,涉足移动服务终端,还一度力推团购。2010年7月22日,Facebook宣布注册用户数超过5亿,成为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