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历史10

家乡区县: 山西省小店区

北宋末年,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奴役和剥削劳动人民,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赵宋统治摇摇欲坠。这一时期,散居在长白山、松花江一带的女真族逐渐强盛起来,公元1115年女真族首领阿骨打称帝,国号曰金。公元1125年,金兵分两路大举南侵,西路由粘罕率军于12月抵达太原城下,河东宣抚使童贯逃跑,太原知府张孝纯率众奋力抵抗,誓死保卫,被围困 250多天,终于粮绝人亡而失败。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 2月14日,宋钦宗赵恒下诏将中山、河间、太原三镇交金人。从此,太原人民在战乱摧残,异族压榨下,度过了80多年。据记载,太原路(后改为冀宁路)辖区的人口减为“户七万五千四百四十,口十五万五千三百二十一”。

四、第四个兴衰期大体为公元1368年至1948年;明清扩建称重镇,商业兴起面貌新;天灾人祸再萧条。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把太原定为“九边”重镇之一。明太祖朱元璋封他的三儿子朱(木冈)为晋王,驻守太原,并在太原设置了“山西中书行省”后改为“承宣布政司”,掌管全省行政事务。晋王让他的岳父谢成对太原城进行了扩建。向东、南、北面扩展,建成了周围14公里,高约18米的城墙,外用砖砌,开 8个门:东为宜春(大东门)、迎辉(小东门)、南为迎泽(大南门)、承恩(首义门)、西为振武(水西门)、埠城(旱西门),北为镇远(大北门)、拱拯(小北门),城外城壕深10米,城头四角建角楼 4座,小楼92座,敌台32座,使之成为“坚逾铁瓮‘的城堡。晋王还在城内修建了宫城,富丽堂皇的王府宫殿,有三个大门:“东华门”、“西华门”、“南华门”。宫城的外城墙叫东肖墙、西肖墙、南肖墙、北肖墙。肖墙内还修建了为晋王服务的各种设施,为举行祭祀的天地坛,管理膳食的典膳所,供游乐的花园杏花岭、松花坡等。晋王的王室分封为王,纷纷占地建造王府,为宁化府、临泉府、方山府、大小濮府等,还有钟楼、鼓楼、庙宇。到清代,太原城规划基本与明代差不多。统治者为防备人民反抗,在晋王府的废墟上修建了4000余间营房,驻扎精骑营,后叫精营街,以上许多地名仍保留至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军事的需要,明代太原的兵器制造更为发达,城内奶生堂与半坡街的“镔铁坑”相传是明初锻铜作坊的遗迹。从宋代开始的烧陶器”官窑“,更为普遍。清朝中叶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炼铁和硫磺生产也很发达。商业方面出现了封建性的同行会,形成了粮行、油面行、绸缎行等十大行业。许多街道以行业命名,如东米市、西米市、东、西羊市、估衣市、棉花巷等。与商业资本紧密相关的银钱业也曾兴隆一时。太原是明清两代的边防重镇,又逐渐成为北方的主要工商业都会。

《明史·地理志》和《清史稿·地理志》对太原府人口未作记载。据明《太原府志》统计:明万历(公元1573至1620年)年间,太原府辖25县,有 121043户,990450人,其中:太原县有 9827户,73438人。但是由于受了几次天灾的劫难,太原城再次凋衰。公元1646年(清顺治三年)晋王府失火,从内城烧到宫门,燃烧数月,所有宫殿和各种建筑化为灰烬;公元1815年(嘉庆20年),东山洪水爆发,浪高丈余,冲没了东关,大南关,受灾十分严重,使太原城失去了往日的繁荣。公元1877年光绪三年,连年大旱,颗粒无收,同时瘟疫流行,人民不是饿死,就是逃亡。公元1886年(光绪12年),汾河决堤,水势凶猛,半壁西城顿成泽园,满洲城、学台衙门、太原府文庙、阳曲县文庙及许多民房荡然无存。经历几次大劫,据地方志记载:公元1900年(光绪26年)太原一城四关,仅有人口三万人。1911年辛亥革命后,虽然创建了一些军火工业为主的现代工矿业,修建了简易机场和南、北同蒲铁路,城区内也陆续出现了商店、饭店和公用设施,但城市和经济发展极为缓慢。尤其是遭受日本侵略军八年践踏,经济凋蔽,民不聊生,古城太原再次陷入苦难。到1949年解放前夕,太原城市人口仅为21万人。

慧慧的小妩媚(2014-11-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