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后汉、后周、北宋
姓名:李昉(字明远,谥文正)
历任职务: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右仆射、平章事(追赠司徒)
效力主公:后汉 高祖刘知远
后汉隐帝刘承佑
后周太祖郭威
后周世宗柴荣
后周恭帝柴宗训
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宗赵光义
民族:汉族
出生地:深州饶阳人(今属河北)
出生时间: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
死亡时间:宋太宗至道二年(公元996年)
享年:72岁
安葬地: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李昉(九二五~九九六),字明远,深州饶阳(今属河北)人。后汉干佑中进士。仕后周,为翰林学士。入宋,加中书舍人。太祖建隆三年(九六二),罢为给事中。四年,知衡州。开宝二年(九六九),复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三年,知贡举;四年,拜翰林学士。太宗即位,加户部侍郎、工部尚书兼承旨。太平兴国八年(九八三),改文明殿学士,除参知政事,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东都事略》卷三二)。端拱元年(九八八),罢为右仆射(《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淳化二年(九九一),复拜平章事。四年,罢守本官。五年,以特进司空致仕。至道二年卒,年七十二。谥文正。《宋史》卷二六五有传。
960年的新年,东京汴梁少了往年春节的欢乐气氛,市民们表情严肃,来去匆匆。自周世宗半年前突然病故,京城上空就一直笼罩着不安的气氛。这种气氛似乎正越来越凝结成一片压向城头的乌云,或许会马上变成一场狂风暴雨,不少人正在惴惴不安地等待这一刻。正月初三,赵匡胤的大军开出汴梁,夜里京城卫戍部队不同寻常的调动似乎都在验证着一个传闻。传闻中,赵匡胤像10年前的周太祖郭威一样,将在这次令人疑窦丛生的出征中举行兵变。汴梁百姓在乱世中养成的政治敏感没有错,此时赵匡胤和他的军队正匆匆行走在由陈桥驿到汴梁城的路上。960年2月3日上午,许多文人或悲或喜地走进大宋历史的第一页,但是这其中却少了一个很重要的身影,他就是后周的翰林学士李昉。
李昉在北宋政权的头十来年一直过得不如意。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开宝四年(971年)五月他与御史中丞刘温叟等人商讨国家礼仪时,还只有“中书舍人”的头衔,这个时候北宋已经建立了十二个年头了;到了972年,有关李昉的记录才显示他已经是翰林学士了,而这正是他在陈桥兵变前的职位。可以说,在大宋头十二三年的时间内,李昉的官职一直属于超跌状态,大约直到972年前后才勉强回升到后周时的水平。不过即使又当上了翰林学士,李昉也没有获得宋太祖的信任。而开宝六年(973年)发生的一场科举考试舞弊事件,作为丑闻主角的李昉,更在事后受到了赵匡胤严厉的处分。
公元960年2月3日清晨,赵匡胤带领着他的军队像一支箭一样穿越汴梁城脆弱的防线。经过短暂而看起来“温情脉脉”、颇有怀旧色彩的权力交接后,新王朝大宋一头闯进中国的历史。叛军将领们摇身一变成为开国功臣,后周的大臣们也都识相地对着昨天还是他们同事的赵匡胤三叩九拜、山呼万岁了。但是,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却少了一个人的身影,他就是后周文坛翘楚、翰林学士李昉,而且据一份暂时难以确认可信程度的史料,他此时可能正担任着首都开封行政长官的职务。李昉在这一天为什么没有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一切又与13年后引起大宋王朝科举考试改革风暴的“科场舞弊”案有什么关系?
尽管年代久远,但从《李昉与973年的“科场舞弊”案》一文中,仍能隐约折射出封建君主的谋略和伎俩。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wy0118
我的家乡主页:http://www.wutongzi.com/kan/hebei/raoyang.html
我的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ser/default.aspx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