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历史25

家乡区县: 山西省小店区

晋王朱(木冈)与太原城
太原城的前身是晋阳城,旧址在今晋源区晋源镇古城营村一带。宋太平兴国四年( 979)毁晋阳城后,于太平兴国七年( 982)在唐明镇(今西羊市一带)建太原城。明洪武九年(1376),在宋城的基础上扩展成为太原明城。今日的太原城,就是在明城的基础上多次扩展,形成现今的格局。这些区划的多次演变,都是在明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甚至街巷的名称、遗址、沿革等都与晋王朱(木冈)有着特殊的关系。

朱(木冈)(1358——1398),安徽濠州钟离(今凤阳)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三子。洪武三年(1370)封晋王,十一年(1378)到太原就藩。他文学宋濂,书学杜环,善骑射,有谋略,为明初巩固北方边防做过不少工作。卒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谥号“恭”,后人称“晋恭王”。

晋王封藩后,由其岳父永平侯谢成于洪武九年(1376)主持建太原新城。他在宋城的基础上,向北、南、东三面扩展,建成周长12公里,城高11米余,池深 9米多,土砌砖包的新城,后人称为“明城”。城设八个城门,八门四隅设门楼12座,城周建小楼92座,敌台32座等防御设施。旧址在今迎泽大街以北,北大街以南,建设路以西,新建路以东,纵横称为十里长街的地域。解放后因建设用地大都拆毁。今存拱极门(俗称小北门)残存城墙 278米,其中城楼约70米,城门深27米,宽7.7米,高6.6米。据勘察得知,上建三层四重檐城门楼一座,前有廊,通面阔32米,通进深15米,比山海关的两层两檐城楼,西安的两层三檐城楼规模都大。而称“大南门”的规模显然比这座“小北门”更大,可见太原城楼不愧是“九边重镇”之首的城楼规制。城周又建南关城、北关堡、新堡以拱卫,在当时的战争条件下,起到相当大的防御作用。

在明城的东北角,原有一座方形的宫城是晋王的府第。府第东西 320步(约合 528米),南北 422步(约合 696米),开三门,其地今称南华门街、东华门街、西华门街。它城外有外城墙,今称东肖墙、南肖墙、北肖墙和西肖墙。晋王府于清顺治三年(1646)毁于大火,布局已无考。仅从地名上得知,现称东丹墀、西丹墀是宫殿台阶所在地,东夹巷、西夹巷是宫内的东、西夹道。肖墙内则有祭天地的天地坛街,管理膳食的典膳所街和官府花园的杏花岭街。它的旧址即今以山医二院宿舍为中心的肖墙(街)以内的一片地方。

慧慧的小妩媚(2014-11-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