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历史27

家乡区县: 山西省小店区

历史上太原的森林状况和生态环境

本文作者为中国林业史学会常务理事、山西林业学会林史志委员会主任、省政府参事

中古以前 山川秀美

上古以前,直至一千多年前的中古,太原地区森林覆被率仍达40%多。隋唐时期,太原西、中、东三城跨汾河相接,引汾、晋水,环城绕流,“丽份环城,树柳固堤。”平川流水哗哗,杨柳飘絮,桑枣棋布,“城槐临渚”,“林塘沛泽”。前山近山区遍布高耸茂密的天然森林。隋薛道衡、李德林等大臣陪隋断帝巡幸晋阳时,多次称颂西山“松风远更清”、“静谷禽多思,风高松易秋,远林才有色”的松林美景。唐太宗的《晋祠铭》中也有记载:“绝岭方寻,横天耸翠……松萝曳影,重谷昼昏,碧雾紫烟,郁古今之色……霓裳鹤盖息焉,飞禽走兽依也。”即满山以松为主的森林耸翠,重重山谷被林木遮掩,白天也觉得昏暗,轻轻薄雾,环绕林端,美景如画 ;许多珍禽异兽,栖息于林,系“ 林木郁然,一方之胜”坑。唐后期,兰村一带,满布“林峦”。至五代十国末的北汉国,天龙山还是“群山邃谷…… 怪石灵泉,藤萝荫乳窦以夏寒,黎挂响晴汤而冬绿,涧溜清(氵此),自激清音,蔓草繁清……群木荫翳”的林多、泉水遍流的避暑胜地,东山更多高大茂密森林。唐末,榆林坪一带“万木丛来”,晋王李克用在此筑避暑宫。后唐重修晋阳城等宏伟宫殿群,在北涧河上游采伐成批大柁木,溜于贮木场,名曰“溜柁”,再将大批巨木良材,顺北涧河入汾,水运至晋阳城下。

阳曲、古交、娄烦人烟稀少,山林更为满布。如娄烦一带是唐皇朝最重要的牧养军马基地,李白有特说,“并州好马应无数”。柳宗元亦有,“晋国多马,腹梢众木”之说。马对草质和水清澈度的要求,比牛羊驼严格得多,只有山上有大量森林,才能水草丰美,才能收养得起大批军马。当时的林木繁茂是可想而知。

由于那时本区森林众多,故气候调匀,水源丰盛,河流安澜,水质清澈,泉池众多,土田良沃,“人物阜殷”,物产富饶,除大批骏马供国家军用外,还有甚多余粮外调。自然灾害绝少,旱灾平均50多年一遇,受灾轻微。唐朝以前,“汾河不闻有泛决之急”。枯水季水“深丈余”,可通航。“漕汾晋之粟,以给京师(长安)。”唐末徐彦伯《汾水新船赋》曰:“载运泛流,行舟乃乘素波,假道于河……负重以致远。”

慧慧的小妩媚(2014-11-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