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30日,首批518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获得国务院批准,上海嘉定竹刻以其高超的艺术性正式入选这一名录。消息传来,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嘉定竹刻目前的惟一传人——王威。 站在我们面前的王威要比想象的年轻得多,出生于1956年的他在文革期间完成了学业,受当美术教师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喜欢读古书、画画。1985年,当地政府开始重视竹刻艺术,组织包括王威在内的有一定艺术特长的青年到各大博物馆参观,到浙江美术学院进修。仅一年时间,他雕刻的作品就引起专业收藏家的关注,一把纸扇上的两片竹刻,就有人出价一千元。在政府部门的鼓励下,王威作为改革开放后新生代的竹刻人第一个投身于商海,也是当时嘉定第一个购买进口摩托车的个体户。
为了发扬竹刻工艺,嘉定历史上第一期竹刻专业培训班在1991年正式开班了。当时报名参加培训班的人比想象的多,特别是吸引了一些大学生来参加,使嘉定的竹刻有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二代接班人。然而,嘉定竹刻系纯手工操作,工艺流程复杂,制作耗时费神,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生产,经济效益低,所以第一期培训班的学生后来几乎都“转行”。 王威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他一改过去竹刻工艺品制作单打独斗的格局,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一方面继续以培训班的方式“招兵买马”,一方面将一些崭露头角有志于共同创业的艺人组织进来,成立了竹刻工艺品社。他集诗、书、画、雕刻于一体,开创出既有原汁原味又有现代气息的浮雕工艺,一方面大力提升竹刻作品传神之形态,另一方面又要让竹刻作品被民间收藏爱好者索求,以此提高经济效益。 在王威的带动下,竹刻工艺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他认为,一要加大竹刻参与者的容量,通过积极引导来增大基础,扩大产业规模;二要集聚起嘉定竹刻精品,建立嘉定竹刻博物馆,只有让文化来引领,才能增大发展后劲。有理由相信,王威的“一个人的艺术,变成一个产业”的企望,进入了更加务实的轨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