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历史岩革

家乡区县: 安阳县

河南省安阳县第二高级中学,是河南省省级文明单位,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她坐落在风光旖旎的洹水侧畔:西望甲骨殷墟,北瞻韩陵片石,南眺大寒仰韶文化遗址,东瞰永和石桥,千年胜迹。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学校的成长壮大奠定坚实的基石。

安阳县二中始创于解放前夕的枪林弹雨之中,诞生于中国共产党的温暖怀抱;党的和煦阳光,使这株风雨飘摇中的弱苗得以茁壮成长;人民群众的甘霖雨露,令其硕果累累、桃李芬芳。

1948年5月,中共漳南县委、漳南县人民政府一手创办了这所人民子弟学校——漳南师范,她就是安阳县二中的前身。1949年11月,更名为邺县师范,1951年开始招收初中班;1954年夏迁至白璧集村西,校名定为“河南省安阳第七初级中学”。1958年暑期开始招收高中班,校名改为:“河南省安阳县第二中学”,其后虽又有多次校名更易,而最终还是沿用了这一校名至今。

战火催其生春风促其长(1948.5-1966.5)

三年解放战争对人材的急切需求是这所学校诞生的先决条件,建国后的和煦春风又是促使其茁壮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其成长过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一、师范阶段:(1948.5-1954.7)

安阳县二中的前身是漳南师范。1947年4月,中共太行五分区根据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在安阳市以东设安东县(次年更名为邺县)和漳南县(以冯宿桥为界)。第二年五月,漳南县师范诞生,校址设在滑河屯(在今内黄县境内)。校长由漳南县县长侯东明兼任;不久,侯县长随军南下,校长之职由当时太行区安阳教育科科长于立廷接任,教务主任是戚执德同志。

办学目的:为解放区培训教师,为革命和建设培养干部。

办学方式:游击式——打退敌人,就组织学生上课、学习;敌人攻过来,就将教学设备往学校的马车上一装,转移到其他地方。当时学校的主要财产就是那辆牛拉马车和一些简陋的教学设备。

1948年秋,漳南师范曾搬到井儿头村(现河北省魏县境内);第二年春,又搬回滑河屯。 同年五月,安阳解放,漳南师范迁移到高利寺(现安阳县辛村乡境内);九月,漳南县建制撤销,原属漳南县的辛村,吕村、北郭三个乡划归邺县,漳南师范迁到了安阳市北郊南漳涧村,更名为邺县师范。

校 长:于立廷

副校长:翟要生 刘朝东

教务主任:戚执德

办学特色:根据当时形势之急需,学校采取正规教学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人材:程度较好而又年龄偏大的学员,参加为期三个月乃至数月的师训班,而后便分配到全县各小学任教,且一期接一期不间断地快速培训;而较年轻者则入正规的师范班学习,2—3年毕业。这样既可解决燃眉之急,又可培养出功底扎实的师资队伍。办学效益:为当时的邺县培训了大批教师,使大部分村庄都办起了小学。同时也培养了许多革命干部,当时的小学教师也是兼做地方行政工作的工作员,其中有不少人都成长为卓越的领导干部。

二.初中阶段(1954.5-1958.7)

邺县师范从1950年开始招收初中班。

1953年,邺县人民政府决定创办邺县中学,并任命刘朝东为校长。第二年春,邺县县制撤销,合并到安阳县。刘朝东遂率邺县师范初中部到邺县县政府原址——白璧集村西头,将原县政府的房舍略加改造,又新建三栋园拱走廊红瓦教室,办起这所拥有15个教学班的初级中学;当时,安阳地区各中学统一排序,定名为:“河南省安阳第七初级中学”。

校 长: 刘朝东(1954.5—1957.12.)

教导主任: 张惠卿(1954.5—1957.12.)

副教导主任:宋文杰(1955年秋调至安阳六中)

总务主任: 郝良臣 (1956.7.—1958.6.)

办学特色:时值建国之初,国家处于恢复发展阶段,各项事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当时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校办出了自己的特色:

1.教师治学态度严谨,教学工作扎实,培养的学生功底坚实,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2.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差不多每周周末都有文艺晚会、电影晚会等文体活动。常有师生同台演出,曾演大型话剧《万水千山》,豫剧《社,就是家》,舞蹈《江边游艺舞》、《大头娃娃舞》等节目。

3.学校也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如平整校园,垫操场等;也曾组织学生到棉花研究所参加搞棉花营养钵、挖渠等生产劳动。

三. 完中阶段:(1958年8月—1966年6月)

1957年年底,整风反右运动开始;第二年春,举国上下各行各业展开了全面大跃进。当时,在批判“白专道路”的基础上,响亮提出“又红又专”的口号,各地“红专大学”应运而生;学校强调“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党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在此背景下,学校在加强劳动教育的同时,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生产劳动:在学校则组织小排子车运输队、缝纫组,还抬着粪筐到马路上去拾粪,到农村生产社、棉花研究所、棉花加工厂等地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

1958年暑期,原“安阳第七初级中学”更名为“安阳县第二中学”,在原有15个初中班的基础上,新招两个高中班,自此成为完全中学。

学校还先后引进一批新教师:杨荣浦、曾志杰、赵开轩、刘凤岐、张士芳、于彩风、刘宝琦、刘贵田、韩占礼等。

jr2013(2014-11-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