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历史之“七七事变”之抗日英雄录

家乡区县: 河源市源城区

【群英谱】河源抗日英雄录
硬汉丘崇昆
丘崇昆,河源县上城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祖父丘淑明,是清末的儒学教谕,父亲丘秀岩是民国初年官立高等小学校长,兄弟叔侄十余人都是中小学教师或文职人员。为报国,丘崇昆决意弃文习武。
1930年,丘崇昆考取了广东燕塘军官学校第一期学生班。经过4年训练,随军见习一年当上了排长。1936年后,被提升为连长。日军侵粤,丘崇昆在省内各地辗转迎击,勇敢善战,被提升为558团第三营少校营长。
1943年8月,潮汕战线吃紧,186师(师长李卓元)奉令由从化县防线奔赴揭阳截击日军,丘崇昆身先士卒,带领三路勇士,冒着顽敌的密集炮火向山顶猛冲,经过两小时激烈交战,一举占领了洋铁岭。师部得到捷报后立即发令奖勉全营官兵,以丘崇昆功劳突出,就地提升为中校营长。
丘营夺取了洋铁岭后,士气大振,战斗愈战愈烈,丘崇昆也愈战愈勇,他带领先头部队以掷弹筒和手榴弹,摧毁了敌人的弹药库和军械库各一座,使敌人受到重创。日机注意到他,扔数枚炸弹落在他身边,丘崇昆壮烈牺牲,年仅30岁。
是年冬,558团团长到丘家慰问,发放一份丘崇昆抗日英勇作战牺牲的证书。抗战胜利后,******军委会又颁予烈士凭证一张、纱纸墨书的慰问信一件、支兑恤金的证券两张。1944年,广东省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罗献祥奉令筹办追悼抗日阵亡烈士时,依照规定设置了丘崇昆及旅长钟芳峻等的灵牌入祀忠烈祠,并亲任主祭官,率领军政官员及各界代表举行秋祀,追悼英灵。
神枪手谢磅标
谢磅标,连平县陂头普安村农民。平时爱狩猎,练就一手好枪法,能打空中飞鸟,是远近闻名的神枪手。1949年后加入中国***。
1945年农历4月27日夜,一股日本侵略军突然由翁源县城向连平陂头进犯,逃难的人群仓皇涌进普安村。谢磅标、谢锦标兄弟在坚固的古楼阁里安置好难民,并与村中青壮年商议,决定在入村要隘设4个瞭望哨。
29日上午,山梁上一声枪响,放哨村民来报“鬼子进村”,谢磅标从楼阁的枪眼往外看,只见七八个日军猫腰往大门冲来,便连发3枪,3个鬼子应声倒下。守楼人士气大振。日军调集机枪、步枪一齐向古楼开火,却久攻不下,只好乘着天黑,抬着伤员窜回陂头街。
这次战斗,共击毙、击伤日军30多人。谢磅标利用楼阁地势,转战于四面楼阁,换了3次枪,击毙、击伤日寇近20人。
日本投降后,***连平***奖他锦旗一面,上书“抗日有功”。
淞沪抗日战斗和平团
1932年1月的上海淞沪抗日战斗中,***19路军60师119旅第三团团长黄汉廷(和平县籍人),亲率“和平团”(因该团绝大部分官兵为和平县籍人,因此被称为“和平团”)和19路军将士一起与日寇英勇作战近一个月,击退日军无数次进攻,重创日军,坚守和保卫上海,全团为之牺牲的战士有105人,其中有九连连长黄谨等和平县籍官兵48人。
为了纪念上海淞沪抗战中牺牲的和平籍官兵,和平县城建有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还专门为此设立了和平县籍将士事迹馆。
东江纵队
1943年12月成立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江纵队,是一支活跃在东江、韩江、粤北和港九地区的抗日武装队伍,积极配合国内外抗日战场打击日寇,部队发展到11000余人,民兵12000余人,对日伪军作战1400多次,毙伤日伪军6000多人,俘虏、投诚3500余人。
1941年底日军攻占香港期间,东纵港九大队遵照党中央指示,成功抢救、转移茅盾等800多名文化精英、民主人士和100多名国际友人及***有关官员、家属等,是“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受到党中央电报表扬。其中有100多名文化人经河源市龙川县城老隆镇停留中转,被安全转移到内地。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东江纵队是一支长期活跃在东江河源地区的抗日武装队伍,积极配合全国各地战场和盟军,英勇打击敌人,成为蜚声中外的华南战场一支坚强的武装部队,成为广东人民抗战的一面旗帜,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
祖籍东江的华人华侨各团体代表,在***人周恩来、廖承志的直接推动和关心帮助下, 1938年10月12日在香港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一个旨在“动员东江群众协助军队及人民武装抗战,并救护伤兵,赈灾难民及辅导民众组织各种救亡团体”的华侨服务组织——“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不久即设立了“总团部”,负责与南洋惠侨团体联系、动员和组织爱国侨胞回乡参战。

Crescent冰(2014-11-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