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历史
红稻,又叫红毂、红香稻,古名罢亚红。红稻采收后,晾干加工脱皮,得到的糙米就是红米。其米细长,也叫长腰米,米皮深红心白,性粘味香。据县地祖辈流传下来的说法,最早是农人在野地发现的异稻----和秕谷相似,颜色异常,然其颗粒饱满,先民有饥贫而食者,果腹而已,然对其认识模糊,故称其为怪稻。洋县红香稻的种植历史远在商周时期以前;唐代洋县红香稻种植已经比较普遍,唐昭宗时郑遨曾经傥骆古道到华阳县(现为洋县华阳镇),见农民田中种植红稻,作《伤农》诗:“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颔血。珊瑚枝下人,衔杯吐不歇”。米色与血色的交融,既刻画了农民的艰辛,又描绘了红稻米色的特征。唐乾宁四年(897年),诗人韦庄与宣谕和协使李洵经傥骆古道至四川,途经洋县时作《稻田》诗:“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罢亚红。更被鹭鹚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描绘了洋县红稻连片、蓝天白云、百鸟翱翔,美如画卷的自然景象。红米有补血、滋阴、开胃和中等功效,是地方官呈献皇家的贡米,清《洋县志》载:黑米、香米、薏米、桂花米(红香米)乃贡米也,境内傥水河、溢水河、湑水河流域和华阳等地有种植。原生红稻个高,米色偏红,倒伏严重,亩产不到百公斤,无人愿种,多是地方官勒令种植。
2产地环境
洋县红稻米种植最佳区域为沿汉江一、二级阶地,海拔在460—5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4.7℃,有效积温3436.7℃,降雨量813.6mm,日照时数1824.6小时,无霜期239天。洋县红稻米生长、开花、灌浆结实时期的气温多在23-30℃之间,既无南方稻区的高温危害,又无北方稻区的低温危害,对其生长、发育极为有利,是洋县红米优质高产的重要气候生态条件。洋县红米生产灌溉用水主要源于秦岭南坡和巴山北坡汉江支流的傥水河、酉水河、溢水河、湑水河和沙河等流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这些河流均为常年性河流,主河道总流程426.1公里,流域总面积1913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15.23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47.35立方米每秒。主要水源是冰雪和雨水,属稀缺的原生态水资源,纯净度是其它江河湖海的水体成分所不能比拟的。含水岩层为砂卵石层,渗水性能良好,水溶解氧高,透明度高。各河流水系流域呈放射状展布,经过层层渗透,其水富含氧和磷、铁、硒、锌、锗等多种矿物质及微量元素。
3洋县红米质量
外部感觉洋县红米为糙米,长宽比≥3.0,米皮深红色,红色度≥85%,整红米率≥94%,异品种粒≤2.0%,不完善粒≤3.0%,稻谷粒≤4粒/kg,杂质≤0.25%,水分≤14.0%,晶莹细腻,蒸煮时有香气。
理化特征
据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符合国家优质稻米3级标准,糙米直链淀粉含量17.9%,碱消值7.0,蛋白质含量9.4%,铁、锌、钙、硒等微量元素总含量351.69 mg/kg,16种氨基酸总含量8.715%,维生素总含量1.48 mg/100g,烟酸含量0.5mg/100g,总黄酮34.3mg/100g。由于其糙米直链淀粉含量较低,故煮粥易糊化,不粘不腻,爽口宜人。
4营养价值
洋县红米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一定药用功效。洋县红米的红色是由于在种皮上沉积红色素(花青苷)而显现的,它是红米的精华。洋县红米含较高的蛋白质及其十六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富含硒、锌、铁、钙等人体所需的多种矿物质营养,含有维生素E、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等多种维生素,还富含烟酸、黄酮、食物纤维等,这些有益成分,对防治夜盲症和脚气病等慢性病具有重要意义,对预防动脉硬化等有显著的作用,可升高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增强免疫力,帮助肠胃蠕动,预防老年缺钙,提高记忆力,具有强筋壮骨、补血养颜之功效。妇女产后食用红米,有利于恢复体力和增加乳汁,故又称红米为“月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