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华阳景区

家乡区县: 陕西省洋县

华阳景区

华阳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地处秦岭南麓的洋县华阳镇,距县城76公里,平均海拔1700m,山水风光以“高、寒、奇、险、秀”为特点,“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其气候变化多样的生动写照。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同一区域繁衍,世所罕见。华阳古镇在秦汉时期形成集镇,唐、宋均被设为县治,有“千年古船城,秦岭第一镇”之称。
华阳景区先后被国家、陕西省命名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著名文化旅游古镇”、“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陕西省党史教育基地”。

1景区介绍

     洋县华阳景区地处中国南北自然分界线、被誉为中国中央公园的秦岭南麓,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生态环境最佳区域。它是陕西省十大旅游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是全省十大自然景观之一,是今后5年将着   力打造的生态旅游板块的重要发展区域。
洋县华阳景区位于北距洋县县城76公里的华阳镇,北靠太白县和周至县,西邻留坝县和城固县,东接佛坪县,东、西、北部大片区域为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区由长青生态景区和华阳古镇人文景区构成,是集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
洋县华阳景区平均海拔1700m,最高点为陕南第一峰混人坪海拔3071m,气候随海拔升高而呈垂直变化,年平均降雨量为813.9mm,平均气温14.5℃。长青生态景区有中国“动植物生态资源宝库”之称,生态景区的自然风光以“高、寒、奇、险、秀”为特点,气候变化多样,“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这里的真实写照。“秦岭四宝”—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在同一区域同时期出现,国内外罕见。省长袁纯清考察调研后,对景区用“感受古镇气息,享受长青山水”两句话做了精辟的概括。
华阳古镇是坐落在群山环绕之中,是秦岭高山中罕见的小盆地,秦汉成集镇,唐宋设县治,至今已有2000余载的历史。始于汉代,兴于唐宋的傥骆古道,与褒斜道、子午道、陈仓道并称为穿越秦岭的四大古道。华阳古镇是傥骆古道上有名的的古道驿站、古军事要冲、古经济政治重镇,革命战争年代更有红二十五军曾在此战斗过、生活过,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川陕革命纪念馆”的组成部分。现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1处,县级重点保护文物 10 余处。
原始森林空气清新,珍禽异兽密布其间,飞瀑流泉景象万千,高山草甸奇花异草,冰川遗迹天造地设,船形古镇历史悠久,傥骆古道穿越其境。古道驿站、红色遗址、秦岭四宝造就一处人间秘境,长青华阳之旅,会让你流连忘返,不虚此行。
2华阳古镇

      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就是被誉为“北方的丽江”的华阳古镇,古镇三山对峙,两河并流,青山为屏,盆地为基,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古镇恰似一叶精美小舟,荡漾在青山绿水之间。接下来,请大家随我一起走进华阳古镇,观赏它的历史景观,感受它的人文气息。
这里被称之为华阳,原因有二:其一因形而名。华阳古镇居中而建,地面房屋隆起,东西两河河水夹流,在南部交汇,俗语“二水洗铧”,站在高点看华阳,像犁地的铧,因此叫“铧样”,后来读音演变成华阳;其二是因方位得名。在我国古代,人们认为秦岭是世界的中心,且矗立在华夏大地的中央,所以将其称为“太华山脉”或华山。按古人的哲学思想,山之北谓之阴,山之南谓之阳,因此在唐时秦岭以北设华阴县,以南设华阳县。而举凡华山之南的大片山河,如陕西、湖北南部以及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均被称为“华阳”。随着历史的演替,有“华阳”称谓的地域越来越小,最终都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惟有华阳古镇,却承载着历史,名称被完整的保留下来,古镇历史之深厚由此可见一斑。它曾有“千年古船城,秦岭第一镇”的美誉。
华阳古镇坐落在群山环绕之中,是秦岭高山中罕见的小盆地,面积约7平方公里,秦汉成集镇,唐宋设县治,至今已有2000余载的历史。它是历史上有名的古道驿站、古军事要冲、古经济政治重镇。兴于三国之前的傥骆古道途经于此,是历史上长安通往蜀地和大西南各地的古道中最快捷、最险要的一条,堪称秦岭山区的高速公路。明清时期的老街群、戏楼风格独特,客栈、当铺、酒肆、茶楼等铺板门一条街以原貌保存,古城墙、古栈道等人文景观历史悠久。唐至明代中叶,在此设“华阳县”和“真符县”,是古镇的最鼎盛的时期,当时在这里常住人口达3万余人,如今的华阳人口只有7000多人,由这个数字就不难想像得到当年华阳的繁华盛况。
现在大家站的位置是古镇的入口广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华阳兴集市。有铺板门商业街一条,分为正街、齐家街、会馆街、新街四段,全长约600米,宽5米,沙土加石条路面。街房均系土木结构,建筑风格有南方的,也有北方的,也有杂式的,一般都是前商后居,后院临水,直通河边取水或洗衣。下街开设有当铺、染房、驿站、旅店、肉架等。老街狭窄悠长,早年经商,这条街上最繁华时建有11个省市的会馆,商贾云集,繁华无比。
修建于清代初期的古戏楼,高约8米,长约15米,宽约12米,平面呈长方形上下两层,楼顶施灰筒瓦,四角起翘,有风铃。面阔3间,屏风摺扇形,后台通间。底层高1.5米,至上木板覆盖,楼檐深1.4米,山脊向内收约1.2米,每逢节庆日,人们在此聚集,敲锣打鼓,台上唱起秦腔名曲。戏楼前的这片广场群众称其为“戏楼坝”,是华阳人进行文娱活动和物资交流的地方,1935年3月10日,红25军长征来到华阳,在距华阳镇15公里的石塔河打了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大获全胜,就在戏楼坝召开了庆功大会,打土豪分田地,成立了华阳的红色政权。戏楼正对面原建有一座三官庙,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人们的愿望是祈福禳灾、避邪、保平安,关中地区及北方的“三官庙”较多,陕南较少,但洋县就有两座,另一座在洋县城西门外的傥水河坝,主要是禳改“傥水进洋”。华阳街的三官庙主要是祛“山妖水怪”,唱戏自娱的同时祈求三官庙里的神灵保佑华阳人民吉祥安康。
走在古镇,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镂刻于门楣上的匾额,都有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奕代流芳,大德人家、缆笼松茂”等等,尽显厚重的文化历史。墨色的木板门铺面,灰瓦,恬静的街道,奇异的版画,精湛的木雕,青砖灰瓦,槅门垂花,无处不散发着浓郁的陕南民居的气息。
现在走到的位置是古镇的船头广场,东西两河交汇为酉水河,形似船头。古代诗人曾用“城在山头市在舟,万家烟火一船收。上有宝塔系古渡,下有魁楼锁咽喉。山环两岸排衙走,水插三道绕曲流。莫到华阳无名地,石有将军岭卧牛。”的诗句来描绘华阳,勾画出了华阳的八大景观。“城在山头市在舟”中“城”指的是华阳的古城堡,清时里边建有文武衙门及护城河,“市”便指的是华阳老街;“万家烟火一船收”描述了唐时这条街的繁华景象;“上有宝塔系古舟”的宝塔是指跨过华阳大桥,东水河畔,所建的古塔,该塔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0年),塔高13米,共5层,方形砖塔,塔顶呈宝瓶状,各层高度和直径自下而上渐次缩小。第二层以上,每层四面均有佛龛,内有石佛雕像,共有佛龛40个。该塔惯称镇水塔,因华阳古镇如一条搁浅的大船,在古时东西二河蛟龙作孽,洪水时常淹没农田、房屋、因此将此塔建在古船镇的上方,以似船的桅杆,所以水涨船高,建塔以来,在无数次洪水的冲击下,华阳古镇至今安然无恙,丝毫无损;“下有魁楼锁野渡”说的是在镇南1公里处的酉水河边建有一座魁星楼,抗航、避灾;“石有将军岭卧牛”便说的将军桥头的连山巨石像一位威武的大将军,舵手掌航。站在西河的风雨桥上,可以看到河岸的得意阁的遗址,它是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建有一座圆式三层阁楼,名曰得意阁,雕梁画柱,华丽壮观,是古时渡桥观山的好地方,也是过往商旅迎来送往、文人雅阁呤诗互答的好地方。穿越秦岭“四大古道”之一傥骆古道途经于此,它始于汉魏,兴于唐代。傥骆古道从洋县傥水(县城)出发到周至的骆峪口,全程绵延240公里,可谓当时的山区高速公路,是古蜀道遗产廊道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历史上的一度繁盛和变迁,在驿道周边留下许多人文遗址,文物胜迹,作为了古道上的重要节点。由于在“四大古道”中距长安最为近捷,唐时傥骆道正式被辟为官驿大道,是首都长安联系汉中、四川及整个大西南的交通命脉。唐时,在傥骆道上,不但有达官贵人、商贾贩夫、驿吏邮差行走,而且文人骚客常来常往,赋文做诗,留下了大量佳篇,主要有杜甫的《过骆谷》、白居易《因公事到骆口驿》、元稹《望云驿》等诗篇。三国时,蜀汉大将姜维、曹魏大将曹爽均起用过此道,唐时唐德宗、唐僖宗两位皇帝经傥骆道南逃避兵祸。在河道边,呈南北走向,分布在西河南岸石阶上凿孔,是傥骆道遗址,总长6米,有圆形栈孔12个,双行双排,直径0.2米,深0.22米,孔距0.9米,凿孔粗糙,当年石孔上立有木柱,柱上架孔型木桥,两面有护栏,过往官吏、客商从桥上通行。将军桥头的悬崖处有“得意阁”摩崖石刻一处。上面刻“建中三年,造此得意阁,并回何(河)镇,同节度使张大侠、石工沈光俊记”。 历史的风霜使我们已无法清楚的辨认,但在我们的博物馆里保存有当年的石刻拓片,这也是唐代以来留下的有关傥骆古道的唯一实物资料。华阳不仅山川秀美丽,树林葱郁,而且人更美。这里的人纯朴善良、热情好客。在这里累了,随便走进一户农家,热情的主人便会取下一吊熏得黑里透黄、黄里泛红的干腊肉礼待宾客,还会端上自己酿制的包谷酒,在这里你可以无拘无束,开怀畅饮,将琐事烦恼抛于九霄云外,尽情地感受古镇气息,享受长青山水。

周倩(2014-11-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