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5年,江阴军民为抵制"剃法令",在原任典史阎应元的领导下,守城抗清,十万清兵团团围住了江阴城。日子长了,城中出现了缺粮少食的情况。城外的江阴人想方设法试图将粮食送入城中。江阴城东有个蒲草、稻草编织品"蒲鞋"、"草鞋"的民间集散地--"蒲鞋桥"(现澄江街道蒲桥村)。桥头,有家夫妻烧饼铺。一天,烧饼铺外来了一位卖草鞋的老乡。他苦苦哀求店家:将草鞋换成烧饼以充饥。正想着如何将饼送入城内的店主产生了一个念头:将烧饼做成草鞋底的形状,以假乱真,送入城内。他俩连夜动手,将草鞋底一样的烧饼烘熟,一只只系上稻草细绳,连同草鞋一起混进城内、送给抗清的军民。随后,其他百姓也仿效着将烧饼做草鞋底设法送入城内。
此后,清兵虽然破了江阴城;但这种做饼的方法却被江阴人沿袭了下来,还给它冠上了一个正式的名字--"草鞋底" 。
草鞋底,难道真是用草编织成的普通鞋底?哈哈,猜错了!这是一种美食。如果用根麻绳给捆成一摞,乍一看还真像小时候在地摊上看到卖的鞋底呢!草鞋底其实是江阴的一种特色美食----烧饼,之所以叫草鞋底这个名,可是有一段很悠久的历史喔。
草鞋底:小饼大故事
据说在1645年江阴人抗清八十一天,江阴城中缺粮少食的情况下,城外的一家夫妻烧饼铺将烧饼做成草鞋底的形状,一只只系上稻草绳,以假乱真连夜送入城内,解决了缺粮的问题。后来城虽破,但这种做饼的方法却沿袭了下来,并改名曰“草鞋底”。
草鞋底:小饼亦是美味
做草鞋底的原料很简单,面粉、鸡蛋,但是要做好花的时间可不短,因为都是纯手工做的。大华食品生产部的钟点师傅吴旭初告诉记者,做草鞋底需要十几道工序,先要配料,开始揉粉做,成形后要刷上鸡蛋、洒糖,然后烘焙。为保证原料的质量,化验师傅都会在做之前先化验每一种原料是否合格。做好的草鞋底香气四溢、油光灿灿,咬一口,味道甜咸适中,也不油腻,还有淡淡的香葱味,让你回味无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