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个课题组在其于14日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中称,广东省中山市已创造出“整合共治型社会治理”模式,其主要特色是“党政主导,多元共治,惠民为基,德法并重”,核心要义是共治型或曰整合型社会治理,重要内容是“以德润市”、“依法治市”、“民生惠民”和“社会善治”。这一模式对我国的城市特别是一些发达城市具有启示意义。
近年来,该市已相继开展了全民修身、全民创文、全民治火、全民治安、全民绿化、全民创卫、全民健身、全民防“医闹”、全民禁毒、全民公益、全民除“三害”、全民除“三非”、全民创业等一系列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行动。
“在思想认识上让全民愿意参与,提高社会治理的宣传动员能力;在畅通渠道上让全民能够参与,提升社会治理的协同吸纳能力;在制度建设上让全民常态化参与,提升社会治理的持续发展能力。党政主导、社会动员、群众参与,来自中山市的这三条经验的核心,就是坚持走群众路线,打响‘全民’牌。”该市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市社工委主任邓小兵说。
据了解,这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一个课题组的长达1.5万字的报告,标题为《整合共治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全新探索——中山市社会治理模式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系统梳理了中山市社会治理模式的形成及其特色、中山市社会治理“先行先试”的经验和意义,提出了进一步促进中山市社会治理创新的政策性建议。
该报告认为,来自孙中山故里的经验是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管理模式和西方国家公共治理模式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因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该市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立足市情,结合实际,转变了政府单一行政管理的模式,强调基层自治,谋求和谐,积极善治,体现了“社会治理”的本质要求和地方特色,把公民意识的培养作为社会体制创新的重要内容,很有价值。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从中山市近几年的实践看,在创新社会治理方面有许多突出亮点。例如,把改善民生、维护广大人民利益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出发点、落脚点;以全民修身为突出亮点的德治,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为重点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教育不仅使全民受益,而且也大大提升了城市发展的软实力;以改变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为特色的社会公平发展。
15日,中山市委宣传部还推出了由其编辑出版的《先行先试—中山市社会治理的探索与实践》一书,该书共收集17个案例,勾画了该市社会治理创新的全景。同时为其社会治理的研究者提供“第一手”素材,为该市社会治理更上一层楼提供“理论垫脚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