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张学勤站在诸暨市国际商贸城国际贸易采购中心办公室,接待一波又一波的外商时,经常会想起上世纪九十年代,他背井离乡的日子。打石头,睡墓地,经历了一系列的意外和时代变革,很多像张学勤一样的阜阳人被“冲”进浙江省诸暨市这座移民城市。
“诸暨市是阜阳农民工的聚集区,仅大唐镇附近就有4万阜阳人。”在当地居民眼中,来自阜阳市的“安徽佬”随着这座工业城市的兴起而来。
如今,走在诸暨市的大街上,很少能听到当地“土话”,夹杂着阜阳方言的普通话几乎遍布大街小巷、村庄、工厂。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掌控了当地某些行业的商业命脉,被时代大潮裹挟的几代阜阳人,在浙江一隅,大浪淘沙,不进则退。
南下,他闯出一片天
1990年夏季的一个傍晚,18岁的张学勤拉着一辆板车,在阜南县三塔镇(区划调整后属颍州区)的一家砖窑厂忙碌着。贫穷,是他最深刻的记忆,他发誓一定要改变现状。1992年,他卖掉家中唯一的一头猪,带着300元现金前往东莞。大巴车摇摇晃晃走了三天三夜,张学勤最终踏上了东莞的土地。但扣除车票、沿途吃饭等费用,身上的现金只剩100多元。
1992年的东莞,大批无证人员被称为“盲流”,一旦被当地治安联防队员抓到,“盲流”将被遣送回乡。为逃避治安联防队员的检查,张学勤白天给当地的一些企业“打石头”,晚上睡在石排镇外的墓地里。此后的10年时间里,张学勤做过电焊工,开过广告公司,但因两次意外事故,张学勤多年的收入如水东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