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当代楷模——渠立强

家乡区县: 徐州市丰县

在丰县农业战线,有一位普通而执着的技术干部。他24年扎根大地,在土壤肥料、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农业建设推广领域勤奋耕耘,硕果累累,先后获得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感动农民十佳农技推广人物等多项荣誉;8年前,经两次手术切掉一个半肾后,以惊人的毅力开始与生命赛跑,7年里,只有半个肾的他大半时间奔走在田间地头,攻克一个个难关,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去年6月,仅存的半个肾又因癌细胞侵入不复保留,靠透析维系生命的他,从家到单位200米距离,停停走走要20多分钟,是信仰的力量、农民的呼唤,让他离不开工作岗位;近年来,在他带领下全县每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120万亩以上,仅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年总增产就达6400万斤,增收6375万元…… 他,就是江苏省丰县土肥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渠立强。

  崇高的理想,是一个人心中的太阳,它能照亮生活中的每一步路。              ――摘自渠立强日记

  农民兄弟,我的父老乡亲!

  渠立强1964年出生在丰县凤城镇渠集村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1984年,渠立强参加高考,成绩名列全校前茅。填报志愿时,一向不爱说话的父亲问他报啥学校。他想了想,郑重地说:“咱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现在农民生活还这么苦,农业生产条件也很落后,我想报考农校,为咱农民做点事、出把力。”父母亲知道孩子的性格,也理解他的心,默默地点了点头。这年秋季,渠立强跨进了江苏农学院的大门,成为农学系的一名学生,圆了大学梦,也开始了他的人生新起点。

  大学毕业后,渠立强回到家乡做了一名农技推广员。1989年,丰县被定为省级沙碱土壤改良实验区,实验区主要在梁寨镇。当时,专业技术人员少,渠立强从丰县棉花原种场调入丰县农林局土肥站后,就承担着观察实验区100多个试验小区各种作物生产情况的重任。由于在大学里学的是农学,为适应新的工作,他白天在农田里劳动,晚上就点蜡烛学习。当时梁寨镇的100多个试验小区,种植了不同的农作物,在梁寨镇实验区的3年里,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只要是观察记录农作物田间长势的时间,渠立强就会出现在试验田里。熟悉的农民亲切地称他“渠专家”。1991年,丰县沙碱改良实验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

渠立强承担着国家和省市县许多科研项目,工作繁忙,但只要农民兄弟有求,他就放弃休息有求必应。  他对土地和农民有着天然的亲情,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扎根基层,服务农民是天职。我要让每一滴汗水滋润脚下的土地,让每一股鲜血为老百姓涌流。”

  2006年8月的一天上午,酷暑难耐。县农林局土肥站办公室进来几位神情焦急的农民,见到渠立强,就立即围向前一把拉住他的手:“渠站长,你快到俺那里看看吧,不知道咋回事,俺种的大蒜、洋葱都成片的死苗,是不是地里有啥,你能不能到俺那儿去化验化验?”

  原来,这几位是顺河镇张口村的村民。从2004年开始,他们种植的大蒜、洋葱断断续续地死苗,到了2006年,发展到大面积死苗,眼看着一年的辛苦只收获到很少的产量,张口村的村民愁眉不展。他们听说县农林局土肥站的渠立强站长正和专家们一起搞测土配方施肥,便急忙赶到土肥站找渠站长排忧解难。

  村民焦急的目光,让渠立强顾不得天气的的炎热,喊上同事便赶到了张口村。

  土壤采集涉及勘察、选点、定位、钻土、取样、缩分、装袋、记载等多个环节,按平均每10亩采一个土样的密度,300多亩土壤的取样对正常人来说都是一件繁重的体力活,更何况渠立强是术后初愈,体力明显不支的他硬是咬牙坚持。他深一脚浅一脚地紧紧跟在同事们身后,豆大的汗珠不住地从鬓角滑落……一同前去的同事看他脸色发白,劝他休息一下,他只是摇摇头。两个多小时过去,30多个土样采集结束时,渠立强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浸透,一上车,精疲力尽的渠立强立刻瘫坐在座位上……

  一回到土肥站化验室,渠立强就与同事开始处理土样并分析化验,最终找到了“病根”,渠立强开出了“对症”的施肥配方。张口村的死苗现象得到了基本控制,大蒜、洋葱喜获丰收,平均亩增产15%,有些农户鲜蒜单产超4000斤,比前些年翻了近一番,而且每亩还节约肥本50多元。从此,渠立强便成了张口村最受欢迎的客人。

  奉献,把人生照亮

  渠立强一心想着工作,一身扑在一线,经常加班加点,忘我工作,几乎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农业技术推广上。他说:“工作是我生命的代名词,此生已经与它无法分离”。

  在渠立强办公室的门口,一直放着一根拐杖,这根拐杖曾经陪伴渠立强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2002年5月的一天晚上,渠立强在办公室加班整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资料。离开办公室时已是深夜12点多,下楼时一脚踩空,从楼梯摔下来,右腿的膝关节顿时传来钻心的疼痛,爬起来一瘸一拐的回到家。第二天,膝盖肿起来,疼得下不了楼。妻子劝他在家休息一天,或者找大夫看看。渠立强说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材料正在关键点上,必须坚持去上班。妻子扶着他送下楼,再拄个拐杖上班,坚持把申报材料全部完成。材料报上去以后,膝盖肿胀严重,淤血已经使半条腿变紫,妻子强行把他拽到医院,抽取整整两大针管脓血水。经拍片检查,脱落了一块骨片,必须动手术取出。

  手术后的第一天,腿部钻心疼痛,他依然伏在病床上写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情况提案的答复,汗流满面。妻子心疼地说:“等刀口好了再写吧,刀口还流血呢。”他说:“这件事情关系到全县人民食品安全,我不能因为住在医院,影响工作。”县农林局的领导前来看望,渠立强连忙把正在写的材料放到枕头下面。领导走后,他又接着写起来。为渠立强做手术的邓医生感慨地说:“这样的工作狂,我还真是第一次见!”动过手术第五天,渠立强就要求出院上班,妻子、医生都拿他没办法,只好为他做了一个拐杖拄着,妻子用三轮车把他送到办公室门口,看着他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去工作。这根拐杖现在还静静地立在他办公室的门后,颜色黯淡,默默无语……

  渠立强就是这样,为了心爱的事业,甚至在罹患癌症并且切除了一个半肾之后,仍旧一如既往地带领同事夜以继日,呕心沥血。

  2005年1月,县农林局组织职工体检,渠立强的肾部第一次发现了阴影,他没有把体检结果告诉家人和同事,也没有把体检结果放在心上,之后一年的日子里仍是一如既往地忘我工作。

  2006年1月,在县委组织部组织的拔尖人才体检中,渠立强两个肾部都发现有明显的阴影。联想到这两年来腰部一直不断的疼痛,医生初步诊断为肾癌,劝渠立强立即住院观察治疗。拿到医院的体检报告,渠立强脑子一片空白。晚上,他根据体检的结果,在网上查寻相关的资料,对自己的病情已有了明确的认识,面对这个毁灭性的灾难,渠立强在办公室里坐了很久很久,可他再次把这个秘密埋在心底,没有告诉任何人。

  检查后的第二天,按照工作日程安排,渠立强和农林局几位同志一起去省土肥站申报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以及向省发改委、省农林厅有关领导汇报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和生态农业县建设材料。坐汽车去南京七八个小时的路途中,渠立强腰部阵阵的疼痛,豆大的汗珠从脸上滚落下来,湿透了衣衫,不时把双手放在腰部进行挤压,来减轻疼痛。到南京的当天晚上,一直感觉有不好预兆的妻子打电话问他检验结果,渠立强安慰妻子说:“没事,回去再说。”在南京几天,渠立强强忍病痛,和同志们一起在二十几层高的省农林大厦跑上跑下,一刻也没有休息。

  时代焦裕禄 情义丰县人

  常年超负荷运转的渠立强,查出肾癌后仍然瞒着领导和家人,忍着腰部剧痛,坚持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工作。之后才在领导命令下于2006年春节后,到北京住院手术,但此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期。

  启程前,他特意带着妻子回了一趟距县城30里的农村老家——凤城镇渠集村住了两天。村前村后,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是那样的亲切熟悉,一年中,他不知道要回来多少次,看望年迈的父母,帮助家里收秋种麦,给乡亲们答疑解惑。而这次回来,他是向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做最后的告别,因为他不知道此去北京手术,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痛苦与希望交织中,他给老爹老娘磕头后,又挨家挨户给那些看着他长大的长辈们磕头。临走,他只把深藏内心的秘密告诉了兄妹5人中的大哥,将孝敬父母的责任再三拜托,大哥听后,兄弟俩抱在一起放声痛哭……

手术分两次进行,先切除左肾有病部位,再摘除右肾。出院后休息不到一个星期,一心挂念工作的他强忍术后服药带来的剧烈副作用,劝服妻子,以半个肾的支撑回到心爱的工作岗位。他不断地这样告诫自己:“工作要紧,坚持就是胜利!”  病情最终没能瞒住父母,已病重卧床的父亲不能动,76岁的老娘拄着拐杖心急如焚地到单位找见儿子心疼地说:“孩子,回家吧!就是丢了工作,也要保住命啊!咱家还有几亩地,养得起你啊!”渠立强再也抑制不住,流着泪说:“妈,您的心情我能理解,眼下单位正忙,我怎能离开呢!等忙完这阵子,儿子一定回家陪您老人家。”渠立强的这一承诺,终因工作离不开没能兑现,不久父亲便去世了,正在指挥生态县验收的渠立强,没能见上父亲最后一面……

  渠立强病后的6年多来,最让他感到愧疚的还有相濡以沫的妻子和寄予希望的儿子,多年紧张工作,使他无暇顾及家庭。下岗多年的妻子孙瑞琳含着泪讲述,结婚时丈夫曾许诺将来要带她去北京玩,去云南四季如春的昆明……直到陪护去北京治病,出院后撑着刀口未愈身子的丈夫,执意带她去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敬献了花篮,又去了故宫,以此来兑现当年的承诺。“唉,俺知足了,嫁给立强这样的丈夫不后悔!”

  曾与渠立强朝夕相处11年的原土肥站站长刘永华含着泪说,立强心里装的全是农民,即使在北京手术住院的病床上,他还不忘打电话嘱咐他,一定代他去省里申报为农民增产增收的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项目,他把农民的事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

  在丰县干部和群众眼里,渠立强是一个心里始终装着农民的科技好干部,是农技推广战线的好榜样,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是我们当代的焦裕禄!

同同(2014-04-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