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鼓 巫舞之一。建国前流行于今清涧店则沟、东拉河、老舍窠和高杰村等乡。羊皮蒙于铁环,环柄置数小环。男性巫神身着裙子,头具纸饰,或偶戴假发(辫子),左手持鼓摇环,右手用小木棍(棍头有时略有装饰)击鼓,边舞边唱。
羊皮鼓的打法和鼓点的节奏变化丰富。目前,搜集到的有[硬三鞭]、[软三鞭]、[野鸡扑]、[偷点子]、[牛擦痒]等十多种。这些鼓点穿插在每个唱段与舞蹈衔接变化中,使表演者在统一的步伐、统一的动作中,调节了节奏气氛。由于表演具有即兴式的特点,表演者的技术娴熟程度和思想情绪变化将直接影响技巧的发挥。
羊皮鼓的唱腔多在舞蹈段落的间隙进行。其中既有固定的曲调和唱词,亦有老艺人套用原曲调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目前,搜集到的曲谱有十多首,如[立五门]、[甲子]、[十大古人]、[学家子]、[还喜神]、[舞坛]、[猴子反天朝]、[四点红]、[十二花]等。其唱词多取材于道家俚语、历史故事、男女爱情和当地风情,值得注意的是在[立五门]、[甲子]、[学家子]等唱腔里,蕴含着许多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内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