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外商会考量台湾能否成为亚太地区和大中华区的重要基地,并有感而发说:“如果我是外商,我不会考虑投资台湾。”郭台铭警示性谈话,波澜猝起引发论战。
论战一方小郭——郭姓部落客直指鸿海在台母公司未创造净现金流入,2013年负债逾一兆两千亿元(新台币,西安通),是台湾民营企业负债第一名;另一方大郭——郭台铭回应称,去年鸿海现金扣除银行融资及公司债,净现金一千两百余亿元,是标准的零负债企业。小郭的说法系依据公开资讯,郭董回应的也是事实。跨地区企业唯有并合报表才能呈现财务体质,在台高负债无损鸿海跻身“零负债企业”的成就。
鸿海既然拥有庞大的净现金,何须向银行借贷?鸿海既是台湾民营企负债之首,却又是零负债企业,该做何解释?一般来说,企业经营有应付帐款及收款天数问题,稳健公司帐上必须备妥每月营业额一至二倍的现金存量,仅靠“净现金”不足以因应,必定有融资之需。公司规模愈大,融资需求愈高;故而,在实务面上,零负债企业不等于无负债企业,高负债可能与零负债画上等号。
鸿海在台母公司未能创造净现金流入,如在“钱荒”时期,百业亟需融资如大旱之望云霓,鸿海占有银行融资的较大管道,难免受到“融资孔急”的其他企业非议。但现今银行深为烂头寸困扰,鸿海需求大债信好,有助于消化烂头寸,正是金融业眼中的MVP,个中利弊显而易见。不过,鸿海集团融资几乎以台湾为主,且利率较低,若把大笔融资放到大陆或其他较高利率国家如巴西、印尼、印度、越南,即可坐享利差,如谓为“台湾用奶水滋润鸿海”应不为过。
然而,换个角度看问题,鸿海在台大笔融资适可让金融界生生不息,而鸿海企业体质优、总获利高,台湾金融界自然乐于和鸿海建立“紧密的往来关系”。话说回来,饮水思源是中华传统美德,郭台铭为促使鸿海转型,就软硬体产品提出“八屏一网一云”的雄图大略,任一环节均需大量人才,人才又是台湾强项,郭董或应考虑扩大在台投资,不分东西南北,善用台湾人才,大力改善人才外流及劳工所得偏低薪问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