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璇出身书香门第,其父倪绍赞为县学秀才,于瑞璇5岁时病逝。父亲去世后,瑞璇随母亲寄居舅父樊正锡家。樊正锡是睢宁县文化名士,他见瑞璇聪颖过人.非常喜 爱,亲自教她读书识字,因此得以尽览其舅所藏的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和史传杂记等。瑞璇7岁开始学古文,8岁习作诗,9岁读诵五子书,长大后凡先秦两汉、魏晋六朝、唐末大家等论著、诗文,无不精通。她不仅能写诗作画,而且.通晓音律和精于女红,是一位不多见的才女。
倪瑞璇虽在世时间不长,但其著作成果仍属可观,有《大学精义》、《中庸折中》、《周易阐微》以及6本诗集等。她的诗歌,笔力矫健,题材多样,或借古讽今,或抨击时弊,或关心民生,或抒写忧愤,均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她17岁时写的《过兴龙寺有感》,借评论朱元璋开创明王朝政权,指出:"自从秦与汉,几经王与帝,功业杂霸多,岂果关仁义?"深刻地说明了从秦始皇到明朝历代帝王中,没有一个是真正靠仁义来统治天下的。诗中还以明王朝覆灭为例,指出:"大厦欲将倾,数传得错嗣,奸相忘封疆,权贵与罗织,安然一金汤,遂被诸公弃。"大好河山是被昏君、奸臣白白断送的。一个17岁的深闺女子,竟有这样的见识,真是令人叹服。倪瑞璇对历史上那些忠义之士,给予高度的赞扬。她在《读李忠毅公传》中,着重歌颂了李忠毅公刚正不阿、临危不惧的崇高气节:"犯颜挺上书,原忘计刀俎"、"丹心照云霄,碧血洒囹圄"。对各种苛捐杂税给老百姓带来的沉重负担,她十分不满,在《闻蛙》-首诗中写道:"草绿池清水面宽,终朝阁阁叫平安,无人能脱征徭累.只有青蛙不属官"。她对每一任地方官总爱为自己树碑立传,十分愤慨,在《德政碑》中指出了统治者并无政德可言,只是"后先成例如相袭"。她尖锐地反问,如果真有德政,"如何官去今朝始,明日逢人皆切齿?"最后她奉劝那些无功而要立碑者:"有碑不若无碑好,一日碑存一日笑"。这样泼辣的政治讽刺诗,在历代女诗人中,是绝无仅有的。清朝中期诗坛领袖沈德潜赞扬她:"独能发潜阐幽,诛奸斥佞,巾帼中易有其人耶!每一披读,肃然起敬。"翟沅洙评论她的诗"无粉黛脂泽之色,有风霜高洁之象,岩岩如对正士端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