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镇(三)

家乡区县: 佛山市顺德区

龙文化
水乡杏坛,人杰地灵。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孕育了水乡源远流长的水文化。龙文化,是杏坛水文化的精髓。
步入杏坛社区或村落,一股浓烈的"龙文化"气氛便会扑面而来:全镇所属30个村 (居)委会,都可见到造型精美的龙船,古建筑龙母庙更是别具一格。尤其是民间大型庆典活动、重大节假日和各种重要纪念日,"龙文化"更是五彩缤纷。划龙船、造龙艇,陆上舞龙、"九丈九"长龙、5人桡龙艇、50人坐的大龙船,应有尽有。
水乡杏坛,陆上舞龙经多年培育和发展,也富有特色,特别是以"龙"为主体的文化艺术,诸如布满彩灯的灯龙(金龙、银龙)、用纺纱织造的纱龙、用草编织并插上燃着香火的大火、由数十名青少年模拟组成的人龙等众多的技艺精湛的表演队伍,无不活灵活观,令人赏心悦目。说唱龙舟等表现民间传说形式的表演,将"龙文化"、自然资源、水乡历史和入文环境有机地结合。早在清初年间,北水村就有舞龙的习惯。镇村领导和文化部门在想方设法保护和扶植划龙艇、舞龙.锣鼓柜、柜饰、说唱龙舟等杏坛传统艺术的同时,还发展了舞渔灯、划旱船等表演艺术,使杏坛的"龙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龙文化"艺术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杏坛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有效地推动了各行各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龙舟需经过「开光」仪式才可使用,因此每年农历五月初一,都请地方首长祭拜水仙尊王,并提笔在龙舟的龙眼上点眼睛,此即称为「开光」。初五龙舟下水前,还要敲锣打鼓,抬龙舟到河岸,沿路都有民众烧香礼拜及放鞭炮,巡行后龙舟便入水比赛。
扒龙艇
顺德的龙舟竞渡自古有名,顺德方言称之为"扒龙艇"。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舟语》载:"顺德龙江,岁五六月斗龙船。斗之日,以江身之不大不小、其水直而不湾环者为龙船场。……斗得全胜还埠,则广召亲朋宴饮,其埠必年丰人乐、贸易以饶云。"实则全县各乡堡都兴行划龙船,现今顺德博物馆尚存康熙年间杏坛北水村"压尽群龙"石匾。
“龙舟竞渡”是水乡杏坛一项场面浩大、气氛热烈的节日盛事,每逢有龙舟赛事,乡人即扶老携幼,提前占据有利位置,或倚桥栏、或蹲桥头,河涌两岸人群熙攘,谈笑呐喊之声不绝于耳。龙舟健儿则个个体格强壮、生龙活虎,用两条粗壮有力的手臂奋力划桨,在阳光下皮肤被晒得黝黑发亮,构成力与美的完美构图。每临冲刺,健儿们即加快划桨速度,伴以粗犷有力的吆喝,乡人则纷纷起立,引颈眺望,呐喊助威……赛事过后几天,当时激烈的争夺仍成为乡人茶余饭后的主要话题。
龙舟竞渡发展至今是一种训练培养团体合作精神的方式。又可学习谙水性,发展上肢胸背运动,龙舟竞渡也就成了一年一度的民俗体育活动。依老一辈的说法,龙舟竞渡所使用的舟,尚无龙的造型(早期的斗龙船多使用民间摆渡用舢板或小鱼板参加角逐)。于舟之首尾加龙首、龙尾,让整艘船犹如一条龙飘浮在水面之上的造型,则是在民国以后的事。现代的龙舟可分为龙头、龙尾、龙身、龙骨、桨、舵等几个部份。龙头为龙舟全身神态表现的重点,通长选完整的桧木雕刻,才能表现整体美,以增加灵气;也有人以樟木造船体,较不易腐朽。
据民俗说比赛之前的农历四月初一、十五及五月初一会领先举行打龙鼓、烧香及点火。五月初一请道士随着龙船在淡水河口或关渡举行迎神仪式,称为「请神」,亦即「请工」。之后将船摆在空地,当日连续掷茭数回,以此来决定炉主及头家,他们就必须准备各种事项。初一「起龙船」必须以绳绑紧,初二「龙船会」,准备扒龙船之各种计画。选手互相讨论,以及修理船、出纳等会议,此均于炉主家进行。
端午除了划龙船、吃粽子外,还有洗龙舟水的习俗。据说用龙舟划过的水洗,可去病健身。虽然都知道这样的说法没有科学根据,但大家还是想办法用"龙舟水"洗洗手脸,以寄托良好的愿望。
龙潭村民摆"龙舟饭"
划过龙船后就是吃龙舟饭了。在村里的祠堂中或者河边的空地上摆起家乡宴席,全村老少一起入席,有时席数多达百围。据闻:吃过龙舟饭,便会"龙精虎猛、顺风顺水",所以每年这个节日,村民们都会聚集起来,一齐吃龙舟饭。与过年、清明、重阳等比较,高兴之情,尤有过之。因为在这节目期间,在外打工的以至外嫁女们都会返回村中。
讲究的"龙舟饭"里有道主菜称为"龙舟菜",用料是辣椒、黄豆、豆角、芹菜和猪肉丝。据老人家说:由于扒龙舟会被水花溅湿身体,因此"龙舟菜"可以"驱湿气"。其它菜式包括寓意"红皮赤肚"的烧肉,与及鸡、鹅、粉丝等,共有10个菜。讲到粉丝,从初一开始,每次吃"龙舟饭"之前,村里的长辈都会把一些粉丝、虾米及一些瓜菜分给小童,寓意他们"快高长大"。至于小童们,虽然不能作为龙舟手出赛,但在吃龙舟饭前,都可坐上龙舟充作"桨手",过过扒龙舟的瘾。
旧时的习例,龙舟饭不止吃一天,由初一至初天,除了初五正日人人在家煮外,由"起龙"、"采青"到"藏龙",一连5、6天,天天都会摆"龙舟饭"。整个端午赛龙活动结束后,村人再择个吉日,把龙舟埋藏在浅河的淤泥中,称"藏龙"。埋在淤泥中的龙舟不会腐烂,反而因隔绝空气而受到更好的保护,来年"起龙"后一样崭新如昔,勇往直前。年年元宵月正圆,龙灯花鼓不夜天。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民俗文化之乡的杏坛镇,元宵晚会热闹非凡,别开生面,连广东电视台也特派摄影队前来拍录成特辑,好把杏坛人喜庆欢腾的独特风情与全省全国人民共享。
闹元宵
开场锣鼓响起来,杏坛润苑幼儿园的小运动员们表演的《金龙银龙童子闹元宵》上场了,天真浪漫的孩子们舞动两条长龙,表演了出龙宫、追龙尾、钻龙节、双戏龙、反绕身缠龙、合壁赛龙夺锦等自选套路,不但生动形象,姿态优美,技巧难度也不小,基本符合省级舞龙大赛套路编排的特点。这两条活泼可爱的"童子龙"一下子就带起了晚会的第一个高潮,全场五千多观众给他们鼓掌喝彩,最激动的当然莫过于孩子们的家长和教师了。
自古以来,中国的元宵佳节均以"龙"、"灯"为特色,杏坛的这台元宵晚会从"童子龙"开始,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特色。麦村小学的孩子们在重现北京申奥成功时欢乐心境的舞蹈"圆梦"中,表演了"灯串龙";齐杏幼儿园的娃娃们表演了有趣的"板凳龙";北水村农民在压轴的"双龙献瑞"中表演的金龙(男龙)、银龙(女龙)分别由几十名男女舞动,龙头龙身都是闪闪发光的小灯泡,煞是好看。就这样一龙接一龙的表演,掀起一浪接一浪的欢乐高潮。当晚最为精彩的超水平表演,是获得过广东省龙狮大赛第四名的杏坛职中的《盛世腾龙》。
只见三条彩龙在声遏行云的唢呐锣鼓齐鸣中,翻飞滚旋,穿缠盘绕,一会儿矫健嬉游,一会儿砌字造型。运动员们狂奔跳跃,时卧时伏,有时还要叠罗汉,技巧难度很高,直看得人人热血沸腾。最后高声呐喊的舞龙人砌出"中国龙"三字,激起全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几乎掀起了体育馆的穹顶。
舞龙是杏坛最为突出的民俗风情和民间体育传统项目,光是北水村就有4条大龙(成人队)、8小龙(少年队),过去有的自梳女甘愿把养老金都捐出来做舞龙的经费,非常感人。由于场地关系,2012年在五万多人围观的元宵大巡游中表演的香火龙、草龙和百多人接驳的"人龙",今次都未能表演,看来观众只能在2012年的录象片中去欣赏了。除当晚的舞龙节目之外,还有高赞村著名的锣鼓柜表演《鼓乐升平》、唱咸水歌的旱船鱼灯舞,表演龙舟鼓和霸王鞭的少儿舞蹈《我们也要饮灯酒》等,极有顺德水乡民俗情趣,也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原先在杏坛工作的黎先生带着家人专程回来观看,同来的广州朋友一家人,都说开了眼界,非常开心。
杏坛元宵晚会结束后,来自各村各厂校的表演队伍兴犹未尽,敲打着龙狮锣鼓,把欢乐撒向依然人潮熙熙攘攘的街头.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ww.wm23.cn/luocj
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778518031
我的梧桐子:http://www.wutongzi.com/uc/30644246.html 谢谢支持,了解顺德!

罗崇坚(2014-11-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