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全国,很难找到像自贡这样,与盐业联系如此紧密的城市。自贡成为闻名遐迩、饮誉中外的“千年盐都”,两次“川盐济楚”功不可没。19世纪中叶,自贡盐场因第一次“川盐济楚”走向鼎盛。抗日战争时期,自贡盐场因第二次“川盐济楚”迎来了又一个大发展的“黄金时期”,以盐产量高、盐税颇丰和献金踊跃著称。
从清代开始,全国实行的引岸制度,不仅延缓了自贡地区资本主义的进程,而且由于它将全国划分成若干区域,每一区域只准若干世袭盐商专卖,不准跨区域自由买卖,否则以私盐治罪,这就限制了自贡地区盐场产盐销量,进而妨碍了盐业生产的更大发展。长期以来,两湖地区所需的盐均被淮盐所把持,川盐所占市场份额非常小。第一次“川盐济楚”受益于太平天国军兴以后,淮盐不能运到湖北,清朝调集川盐销往湖北。
1937年,抗战爆发,沿海一带相继沦陷,海盐生产备受破坏,运输受阻。湖南、湖北等省海盐销区民苦淡食,迫切需要靠川盐济销。作为四川盐业中心的富荣盐场,便承担起了供应军需民食的重任。为此,国民政府财政部于1938年3月明令川盐增产,并提出“增加产量首先从富荣两场着手”,要求自贡盐场年产食盐增加300万担,比1937年的327万担将近翻一番。从1938年1月起,富荣盐场开始大量起复卤井增加盐灶,提高产量,加运盐斤。两场的卤井在未增产前计有170余眼,增产期间的1938年已增至210余眼,全年产盐456万余担,较1937年增产128万余担,已占四川省各区总产额的50%以上,成为全国的产盐战略中心。随着抗战的加剧,富荣东西两场增产赶运更是如火如荼,其食盐供应区域已达川、康、滇、黔、湘、鄂、陕各省,担负起了这些地区达7000多万人口军需民食的重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