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自然地理
位置面积 兰溪市位于金华市西部,钱塘江中游,金衢盆地北部边缘。光绪《兰溪县志》开宗明义载,“邑虽褊小而实当四冲。踞杭严之上游,职衢婺之门钥,南蔽瓯括,北捍徽歙。定职方者,谓为浙东之要区,洵不诬也。”婺、衢两江在兰阴山麓汇成兰江,北行至梅城汇新安江而称富春江,继续北行,至富阳以下,称钱塘江。兰溪自古有“三江之汇”,“六水之腰”,“七省通衢”之称。市境东南邻金华市金东区、婺城区,西南接龙游县,西北毗连建德市,东北与浦江县、义乌市交界。地理坐标为北纬29°5′20″至29°27′30″,东经119°13′30″至119°53′50″。东西长67.5千米,南北宽38.5千米,面积1310平方千米。
建置沿革 兰溪古属越地。秦属会稽郡乌伤县,西汉因之。东汉初平三年(192),分乌伤县西南置长山县,兰溪地属长山县。三国吴宝鼎元年(266),于长山设置东阳郡,兰溪属东阳郡长山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长山为金华县,兰溪属金华县。唐咸亨五年(674)析金华县西三河戍地始建为县,时为上县,属婺州。因县西兰阴山下有溪,崖岸多兰茝,故水名兰溪,县又以水名。大历十三年(778)升为紧县。宋熙宁六年(1073)升为望县。元元贞元年(1295)升为属州(不辖县的州),仍属婺州。明洪武三年(1370)复为县,属金华府。清因之。民国元年(1912)兰溪定为一等县。民国3年(1914)废府设金华道,辖金、衢、严3府19县,道尹驻兰溪。5年(1916)移驻衢县。民国22年(1933)9月置兰溪实验县。23年(1934)8月设兰溪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金华府8县及建德、桐庐、分水共11县。26年(1937)撤实验县复为普通县,兰溪区改称第四专区,驻地迁金华。
1949年5月6日兰溪解放,建立人民政权。1985年5月15日国务院批准撤兰溪县建兰溪市(县级),7月6日举行兰溪市成立大会。
自然环境 兰溪地处金衢盆地北缘,地质学上称为“绍兴--江山深断裂带”,地层展布相当齐全。岩体以沉积岩为主,有少量侵入岩体和次火山岩体。地质构造属浙江西部扬子准地台浙西台褶带诸暨衢州凹陷。板块构造属晚元古代太平洋板块俯冲带。市境属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的稳定地区。
境域地貌为浙中丘陵盆地地貌。东北群山环抱,西南低丘蜿蜒,中部平原舒展。境内有四支山脉:北部东部为龙门山脉和金华山脉,西北为千里岗山脉支脉,南部为仙霞岭山脉余脉。三块丘陵:北部丘陵、南部丘陵和西部丘陵。两个盆地:金衢盆地和墩头盆地。一片平原:三江河谷平原。山地丘陵822平方千米,盆地平原403平方千米,水面85平方千米。自古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称。
境内江河皆属钱塘江水系。衢江自西向东、金华江自东向西流入兰溪市区汇成兰江。境内衢江长23.3千米,金华江长12.4千米,兰江长22.5千米。衢、婺、兰三江在市境有13条一级支流,其中集雨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5条:游埠溪、赤溪、马达溪、甘溪、梅溪,俗称“五溪”。兰江流域面积19467.5平方千米,其中“三江口”以上18529平方千米。境内年平均地表径流9.94亿立方米,人均1500立方米;过境水量年均171亿立方米,人均26000立方米。
市境气候属东亚副热带季风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夏秋高温,冬春偏寒,梅雨伏旱明显。7?9月也受台风影响。兼具盆地气候和垂直分布特征。年平均气温17.6ºC,年平均降水1476.5毫米,年日照总时数1766.2小时,年平均风速1.6米/秒,年平均蒸发量1388.6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6%,年平均无霜期264天。优越的气候条件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但同时,梅雨伏旱极易形成水灾和旱灾。
市境土壤主要有红壤、黄壤、岩性土、潮土和水稻土5个土类。其中红壤、岩性土各占总面积28%,具有很大改良潜力,水稻土约占总面积40%,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
境内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植被类型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山区植被有较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全市林业用地69760公顷,有林地55033.3公顷,2005年活立木蓄积量185.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9.48%。
市境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处于浙东与浙西之间的过渡地带,与两者皆不相同。已开采利用的矿产主要有石煤、原煤、石灰石、磷、粘土和砂石等。
尽管自然环境优越,但受自然和社会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境内自然灾害依然相对频繁。除水灾、旱灾外,尚有风雹等气象灾害,滑坡等地质灾害,以及越来越引起关注的生物灾害等。防灾减灾,依然任重道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