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宋代即设有惠民药局,“制备药饵,以施济百姓之疾苦”。元、明、清以州医学及县训科管理民间医药。民国23年(1934)兰溪实验县设立县级医院。新中国成立后,医疗机构增加。2012年年末共有卫生机构 32个(不含村卫生室、诊所、服务站),其中医院16个,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个。全市实际开放床位数1389 张,其中:医院床位1040张、城乡社会卫生服务中心349张。有卫生技术人员2475 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056人,注册护士858人。在健全急救中心,完善急救网络的同时,农村医疗保障网点建设进一步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74.4%。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全市人均期望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初期37岁,“七五”期间70.18岁,提高到2003年74.13岁。孕妇死亡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1500/10万,1990年50.20/10万,下降到2003年23.86/10万,2012年为23.82/10万;婴儿死亡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200‰,1990年25‰,下降到2003年8.9‰,2012年为2.99‰,疾病防控工作成效明显,全市消灭和基本消灭天花、血吸虫病、丝虫病、白喉、脊髓灰质炎、疟疾;控制了百日咳、麻疹、流脑、地甲病。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技术先进的特色医学专科不断涌现。市人民医院胆道内镜外科技术水平在金华市前列,在省内也有一定地位;市中医院率先开展肾脏病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灌流、血浆置换、腹膜透析、肾脏病理活检等多项新技术,应用中西结合治疗肾脏病取得显著成效。市第二医院设骨伤专科,市红十字医院设肛肠专科,市城北医院设精神病康复专科。加强市中医院中医龙头建设和农村中医网络建设,抓好中医人才培养,开创兰溪中医工作新局面。2000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兰溪“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称号。
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各小学设置体育课。民国9年(1920)严致华创办私立浙东体育专修学校,翌年又建公众体育场,体育运动逐渐开展。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加强体育工作领导,逐年添增体育设施,不断提高体育运动水平。2005年末,拥有400米标准田径场5个,200米以上田径场23个,标准篮球场89个,排球场20个。1994年9月建成兰溪市体育馆,占地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889平方米。兴办体育中心,占地8.7公顷,有400米跑道,篮球场、网球场以及双杠、平梯、肋木等运动器械。自1951年至2005年全市共举行11届综合运动会,每年举行一次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举行单项比赛10次以上。兰溪先后向省和国家运动队输送优秀体育人才24人。曾获世界级个人金牌9枚、银牌4枚;国家级个人金牌9枚、银牌9枚、铜牌8枚。有6人次破亚洲和世界纪录;获省级个人金牌73枚,有16人次破省记录。其中女子铅球运动员黄志红曾获25届奥运会银牌1枚,2次获世界锦标赛冠军,1次世界杯赛金牌,多次在世界、亚洲和全国各种大赛中获金牌;潘惠君在全国八运会上夺8人有舵单桨赛艇金牌;严亚雷获98届全国跆拳道锦标赛54公斤级冠军;张羚获全国青少年B组艺术体操比赛个人第一名。诸宸成为国际象棋大满贯棋后。1989年,组织声势浩大的庆祝建国40周年五项体育竞赛活动,全市有126171人参加,占总人口20.6%。1998年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市。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方兴未艾,长跑、游泳、篮球、乒乓球、太极拳、气功等项目繁多,人气兴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