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城市建设

家乡区县: 浙江省兰溪市

兰溪城市发展经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前,属商业城市阶段,城市面积约 1.5平方千米,人口约3万人;新中国成立后至1985年前属工业城市阶段,城市面积扩大到4平方千米,人口5.2万;1986年以后为工业和旅游城市阶段。2005年市区建成区面积达25.22平方千米,人口22.54万人,绿化覆盖面积81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21平方米。2012年人口66.60万人,绿化覆盖面积1216公顷,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47平方米。 1986年,第一轮《兰溪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并实施。1987年溪西新区开始建设,开辟全长2千米,宽24米的丹溪大道,同老城劳动路相连接。市党政中心、兰溪报社、电业大楼、电信大楼、商业大厦、供销大厦、中国人民银行、工商银行、保险公司等一批建筑拔地而起。1992年初启动老城改造。至2005年,先后拓宽人民路、劳动路、延安路、黄大仙路等。建成兰江大厦、三江大厦等一批高档次建筑。复建西门城楼,能仁塔;重建朱家码头城楼、望江阁、天妃宫;修复告天台、古城墙、古牌坊、古码头等。先后建成城市防洪工程、兰江大桥加宽工程、城市引水工程、南门大桥、图书馆、城北新客站、火车站休闲广场、和平公园、滨江公园、青湖公园、府前广场、体育中心等一批公益性基础设施。新建公厕、垃圾池、垃圾中转站等一批环卫设施。注重老城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按照“保护、弘扬、发展、创新”的理念,保护义乌会馆、宁波会馆、绍兴会馆、蔡氏民居等一批古建筑,使兰溪历史文化古迹得到延续和发展。 旧时,村镇建设无规划,不少村庄房舍稠密,朝向杂乱,道路坑洼,厕秽无序,居住条件不佳。1982年,成立县乡镇建设管理站,职司村镇建设规划管理和指导。1985年,已有70%以上行政村制订农村建设初步规划,其后修订2至3次,至2005年,430个主村均有经过批准的规划,内容包括面积、人口、交通、经济、公共设施、住宅布置、绿化、土地使用等。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全市设12镇,13乡。其中游埠为全国重点镇和省级中心镇,诸葛、永昌、马涧为金体市级中心镇。所有乡镇均于1988年和2000年前后两次编制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实施。2002年,市委、市政府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4年,市行政区划调整,设建制镇6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6个。规划再次调整。至2005年,全市建制镇游埠、诸葛、黄店、香溪、马涧共用地面积478公顷,人口5.23万人,全部住房建筑面积163.43万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积23.84平方米。自来水日供水能力6960吨,供水管道长68千米,供水率100%。建设道路63千米,桥梁22座,防洪堤22千米,排水管20千米,路灯776盏。绿化面积31公顷,公共绿地11公顷,园林13公顷,公园2个,面积2公顷,人均绿地2.1平方米。环卫车3辆,公共厕所26座。有村镇建设助理员11人,其他管理人员16人,村镇建设机构4个,人员23人。另有房管职工6人,水厂21人,市政6人,园林10人,环卫46人。据统计年鉴,1979至1998年,全市2054个自然村累计投入建房资金15.13亿元,建房面积771.49万平方米。1999至2005年,建房面积378.27万平方米。二项累计人均新建住房21.29平方米。到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39.6平方米,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65.46平方米,为1983年(人均13.4平方米)的3倍。洋房、别墅、高楼等款式的民居建筑,在农村随处可见。至2005年底,经市政府考核,全市75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合格。殿下应、杨青桥、后陆、诸葛、洞源行政村为省级小康示范村。另有游埠村、檀树村、菰塘畈等8个行政村为金华市全面小康示范村。 旅游早在明朝《新天下四民便览万宝全书》中,就有介绍兰溪的诗句:“停步湖头问津去,兰溪风物更宜人;驿夫知我南来客,移棹相近瀫水波”。肇自明代的花舫游船,初创兰江水上旅游业。兰溪历史悠久,山川秀丽,人文古迹众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景点有诸葛亮后裔聚居地 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诸葛村,洞府泉流航游之冠地下长河,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兰花村,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芝堰村古建筑群。还有江南名园芥子园、黄大仙宫、绮霞园、石门槛森林公园等。2005年底,有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地(市)级风景名胜区各1处,县(市)级风景名胜区4处。有国内旅行社5家,星级宾馆8家。自1994年至2005年末,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784万人次,门票收入5963万元,实现旅游总收入31.7亿元。2005年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郑晓传(2014-11-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