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台元勋陈永华

家乡区县: 厦门市集美区

追随郑成功运筹帷幄,积极参与抗清斗争和东征台湾、击败荷寇、完成台湾回归祖国大业的陈永华,字复甫,是集美区后溪乡霞店村人。少年时就好读书而有抱负,知识渊博,曾获得童试的冠军,年十九即中秀才。

顺治四年(1647)四月,郑成功派兵进驻同安,厉兵秣马,积极准备抗清斗争。八月满清将军达素和总督李率泰统领大批精锐人马偷袭同安城。义军备勇迎战,与清军相持了七天七夜,多次杀退敌人的进攻。清军将领暴跳如雷,扬言城破之日,连石头也要过刀。还特地从漳州调来数门红衣大炮猛力轰城,同时,切断了援军的来路,使守军孤立无援。农历八月廿六日城被攻破,郑军部将王晋、林壮猷战死,县令林嘉采整肃自己的衣冠,正襟危坐于厅堂,与全家尽死于清军刀下。清军又在全城大屠杀,血流成河,城内居民,十室九空。军民死难达五万以上,枕尸塞路。城外三秀山僧人无疑率僧徒日夜负尸万具合葬于梵天寺北。陈永华的父亲陈鼎,当时任同安教谕,也为国死难。陈永华闻讯后,不顾清将纵兵屠城,杀人流血成河,假扮收埋尸体的僧人进城,寻找父亲的遗体背回安葬。国恨家仇,促使他从此进而努力钻研行军布阵和施政安民的知识。

陈永华为人品德高尚,淡雅文静,端庄和穆,交往待人十分诚恳而守信誉。平素与人交谈显得十分木讷,像有话说不出来的样子;但若是让他指点江山,评论时局,却有如换了一个人似地陈词慷慨激烈,谈锋雄健。而且都能论及事情的要旨,十分切旨而中肯。因此在他二十岁时,由兵部侍郎王忠考推荐,与郑成功谈论时事,终日不倦。很得郑的赞赏,说他是“今之卧龙”,当即任命他为参军。虽然陈永华是投笔从戎的儒生,遇事却有很强的判断辨别分析的能力;因此办事果断,在决定计划策略和解决疑难问题时,不会人云亦云,也不会被他人的错误判断所影响而犹豫不决。顺治十六年(1659),郑成功召集诸将商议与张煌言联军北征的决策,会上许多将领认为北征不可行,陈永华却以全局为重,不以偏安为念,力排众议,倡言北伐,使郑成功深深感到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特地留他在厦门辅佐世子郑经以确保后方的安全和根据地的巩固。郑成功曾对郑经说:“陈先生当朝名士,吾遣以佐汝,汝其师事之。”从此,郑经对军国大事的决定,都常咨询陈永华的意见。

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 收复台湾,以台湾为承天府,名东都。翠年,郑成功病故,郑经即王位,任陈永华为咨议参军。以后,又改台湾为东宁省,康熙十四年(1675)升任陈永华为东宁总制使,实际上掌握治理台湾的大权。

台湾回归祖国后,陈永华亲自踏遍台湾南北,勘察各地的山川地势,发现许多可以开垦利用的平原沃土。于是他建议实行屯田制,把军队分派到各地戍守垦荒。让他们“插竹为篱,斩茅为屋,以艺五谷”,并亲自率部拓荒,时称“营盘田”。由于台湾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加以陈永华倡导推广大陆上先进的农耕技术,田园一经开发,一年中即获得三熟,于是戍守于台湾各地的屯垦战士都得以丰衣足食。在农闲时除练武外,陈永华还教导战士和台湾同胞筑埕晒盐,取土烧瓦,以发展生产与建设。于是“番地渐拓,田畴日启”。同时,陈永华还指导当地人民在不适宜种植水稻的高燥旱地上种植甘蔗,并把制成的蔗糖“贩运国外”,与闽粤和其他地区发展贸易,每年都“获利数十万金”。台湾的富庶繁荣吸引了大陆沿海人民,于是闽粤等地的人民纷纷渡海赴台湾谋生,每年都达数万人之众,也进而促进了台湾的开发与发展。

陈永华健全了当时台湾的行政管理制度,设坊、里、社、保、甲、牌长,以理户籍之事,勤农桑,禁淫赌,戒盗贼,“于是地无游民,以是大治”。特别是康熙六年(1667),陈永华在台湾倡建文庙,设立学校,从大陆聘请饱学的儒生到台湾讲学,“各社皆设小学教之养之,台湾文学始日进”。所以“台湾外记”特别记载到:“端赖复甫才干,勤督开垦,集众煮海,调度井井,业已就绪 。兹有建圣庙,设学校,大兴文教,将来之兴盛可指日而待耳”。

在开发和建设台湾的二十年中,陈永华为官廉洁俭朴。平时穿着布衣,三餐粗疏的饭菜,他毫不挑剔,淡然处之。初到台湾时,郑经了解他的清贫,特地赐赠他大海船,以便经营海外贸易,让他每年可获得数千金的利润,但他却辞谢不受。自己召募民众开垦荒地,一年下来,收获的谷物达数千石,他仅留下只够自己一家人一年的口粮而已,其余的粮食,全部分送给贫穷困苦的亲友、部下和民众。因此当他在康熙 二十年(1681)因操劳过度不幸病逝时,台湾人民莫不痛哭失声,驰吊于家。为纪念陈永华开发建设台湾的功业,台湾人民特建“永华宫”以祭祀他;而当年陈永华任咨议参军时率部屯垦处,至今仍称“参军庄”。

厦门集美专题链接:http://www.wutongzi.com/kan/fujian/jimei.html

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yqm0307

博客主页:http://blog.sina.com.cn/u/2619511377

杨清梅(2014-04-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